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初探——由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国法学会,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ang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益频发的环境突发事件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一大障碍。本文以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为视野,阐述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审视了我国的立法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环境应急管理的缺陷,进而加以合理的制度设计,以期有助于提高政府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确保和谐社会的实现。
其他文献
自刑法1997年刑法增加了非法行医罪以来,笔者参与了多起非法行医的鉴定工作。本文对12非法行医的尸体检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就非法行医的尸体检验、非法行医罪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目的:观测大鼠视神经横断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形态学变化及与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波幅值、波潜时变化的关系,同时探讨其对视功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动物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后,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学的动态变化,P-ERG检测视功能状况。结果:视神经横断伤后RGCs数目严重下降,2周内RGCs快速减少,以3~9天为明显,2周以后减少缓慢。损伤经过
目的:分析研究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伤残等级与年龄、伤前受教育的程度、受伤部位等多个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对纳入的448例样本进行回顾性调查,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出影响伤残等级的关键因素,建立各伤残等级的数字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颅脑损伤程度、昏迷时间、GCS评分、损伤性质、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软化灶、治疗方法、P300潜伏期、全量表智商和智能损害程度与
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第60条的规定,所谓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因为人为活动造成水污染引起水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损害了他人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侵权行为场合,是一种因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特殊侵权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本文就各国关于水污染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
循环经济是在反思过去掠夺型、污染型、浪费型的生产模式后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认为,环境标志制度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本文在分析实行环境标志制度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揭示了实行该制度中存在的六大障碍,进而提出了完善环境标志制度立法、转变政府环境行政职能等对策。
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矿产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大力倡导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行动,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因此,必须增强资源危机意识、建立政策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科学技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矿产资源,以最低的环境成本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履的不断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开始出现紧缺,因水污染造成的纠纷凸现,尤其是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的矛盾表现更为尖锐。针对我国目前在处理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中存在着法律规定的缺失、过度强调行政手段及注重实体法,轻视程序法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完善流域管理体制,健全有关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处理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处理方法,使非诉讼方法和诉讼方法并重,以促
发展循环经济已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形成了共识,建立一部系统的《循环经济基本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的财税和金融法律制度有许多与发展循环经济不相协调的一面,未来制定的《循环经济基本法》中所建立的财税与金融法律制度应修正这些矛盾之处,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文章就矿产资源法中关于矿权的性质问题、矿业权的问题、土地权与矿权的矛盾问题、矿业开发中的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城市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如何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进入人们视野。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的具体化实践。本文从大连建设生态城市中面临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分析入手,探讨如何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保障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