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物质与新型软全消光纤维——纳米粒子在纤维中的分布

来源 :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dx0544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纤维中含有两种尺度的微粒,且其中一种是纳米尺度时,纳米粒子将如何分布是一个没被人注意的问题。按de Genners 的软物质理论:软物质体系中的变化主要由弱作用的熵力引起。在纺丝慢拉伸过程和纤维的染色过程中,高温环境中的大量纳米微粒与较大颗粒(微米级)可发生多次弱作用碰撞,体系的熵最大的结果最终导致纤维中大颗粒分布在纤维的表面。按此理论制备的全消光纤维称为软全消光纤维。本文介绍了在PET 聚合时加入直径为80nm 的 SiO2 (含量0.3﹪)和直径为0.5 微米的TiO2 (含量0.8﹪),将聚合所得切片按常规工艺纺丝,加弹,染色后发现,其消光效果与含2.5﹪ 同样尺寸TiO2 的全消光丝基本相同,但前者的可纺性和染色性明显优于后者。
其他文献
本文用聚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智能纳米容器,这是一种简单而新颖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添加其他任何的有机溶剂、核模板、表面活性剂和乳液。选择壳聚糖作为带正电荷并且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的聚电解质,并制备N-异丙基丙烯酞胺和丙烯酸的共聚物作为带负电荷并且具有温度敏感的聚电解质。
根据酶学新进展,本文提出了"产生底物或过渡态识别部位合理配置催化因素构建人工酶"的新思路。以Pauling 的酶稳定过渡态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新型高效分子印迹酶模型。
含氟聚合物材料由于突出的耐粘污性、耐磨性、耐候性、高耐酸碱性等诸多优异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工、石化、航空电子等领域。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含氟材料非常昂贵,价格要高出同类树脂10 倍左右,非常昂贵的价格和难加工性严重限制其使用范围。如何在保持含氟材料固有的表面自清洁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其价格并改善加工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方向。本文利用含氟基团的自分层效应,制备了系列具有本体含
本文以本课题组研究开发的三种含杂萘联苯结构的类双酚单体为原料,将扭曲非共平面的杂萘联苯结构[5,6]引入聚芳醚腈主链中,制备了一类新型即耐高温又可溶解的含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腈,并对所得聚合物的热性能、溶解性能、结晶性能等进行了研究。
本文制备了一系列的具有生物降解性的亲水性的壳聚糖纳米粒子载有甘草酸单按盐(ammonium 11ycyrrhizinate)。通过离子凝胶化,制备了甘草酸单按盐-壳聚糖复合物纳米粒子,甘草酸单按盐-壳聚糖-TPP三元复合物纳米粒子。
本文在水溶液中合成了表面带负电的CdTe 纳米晶,并用一种可聚合型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对乙烯苄基-二甲基氯化铵( OVDAC )将纳米晶转移到苯乙烯单体中,将溶有表面修饰纳米晶的苯乙烯单体溶液分散到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利用悬浮聚合使表面活性剂和苯乙烯单体共聚,将纳米晶稳定在聚合物微球中,制备了具有高荧光强度的聚合物复合微球。
高折射率光学涂层主要分为两大类:聚合物光学涂层和无机光学涂层。由于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则可兼具以上两种材料的优点,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溶胶凝胶的方法将无机纳米微粒引入光学涂层中来制备高折射率的纳米复合杂化材料,本文正是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将钛酸酯、硅烷偶联剂和硅酸酯进行共水解,从而把折射率和硬度相对较高的氧化钛引入到杂化涂层中。
由于直径为微米、亚微米的单分散的无机、聚合物胶体微球在各种作用力下可以自组装形成胶体晶体,也可作为构造空心球的模板,以及作为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结构单元等用途。本文主要就搅拌对SiO微球上的CdS纳米微粒/聚合物复合壳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近些年来,由于金属纳米粒子所具有的独特的电子和光学性质,其制备和表征已经成为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本文主要就银氨离子浸润的SiO微球表面制备银纳米粒子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碳纳米管(CNTs )自20 世纪90 年代初由日本学者Iijima 发现以来,以其独特的结构,奇异的性能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重视,尤其是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自Ajayan [2]首次报道以来已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PVA/CNTs ,PSt/CNTs ,PA6/CNTs ,PMMA/CNTs 等复合材料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但到目前为止,CNTs/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研究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