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工科应用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战训知识拓展视角

来源 :第九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迫切需求,以实战化教学为牵引,以拓展战训知识为着力点,详细阐析了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从典型案例运用、战训知识梳理、教学合作开展、学员潜力挖掘和教学内容区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持续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举措.
其他文献
世界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水平支撑,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我国高校,更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应对大规模学生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实施精细化管理,应遵循“日常管理与基层管理者个人能力脱钩”“清晰界定管理者岗位的权力和责任”“重视管理规定的操作性”和“建立快速响应变化的管理习惯”的四种工作原则.
基于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是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学研三者优势互补又相互融合的一种有效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培养模式,以中国民航大学-AMECO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例,在校企联合培养框架下推行多课题研究、双导师制和分阶段实习等措施,实现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领域、专业方向与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目标要求,对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深层次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申请—考核”制是国际上博士研究生招生的通用方式,也是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明确要求.通过对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对比探析,并介绍本校试行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实践情况,以期为相关高校进行博士研究选拔机制的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伴随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管理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改进.而改进的必由之路则来源于各大院系所对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在改革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期达到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优秀的管理类人才.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既有明显区别,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培养路径的设计上应遵循分类培养、互联互通的原则.以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为例,从顶层设计、培养方案制订、培养平台构建、培养流程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分类互通式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的现实需求.高校需要大力开拓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的校企合作培养路径.文章总结了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成功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该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举措,指出了国家引导并推动校企合作体系的若干建议.
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军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随着军队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必然需要大量的通作战、懂装备的工程应用人才.本文从工科研究生培养理念、学科专业设置、评价机制、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教育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工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工程素质,更好地满足部队岗位任职需要.
针对科研院所博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特点与问题,结合国外博士研究生招生概况,具体给出中物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的操作办法,有利于提高科研院所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水平,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空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是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战斗力的提升.但人才培养与装备发展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论文首先分析了空军转型建设人才需求的现状、人才分类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部分军事干部军事素质不硬、部分政工干部政治水平不高,以及部分技术干部理想信念不坚的问题;进而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院校教学在解决空军转型建设人才需求问题的对策,通过加强实践性
基于“空天目标探测与预警信息融合处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专业的发展思路、专业建设举措等进行了研究探索和实践创新.针对不同层次学员的培养,通过融合“翻转课堂+Seminar”教学模式,对学习内容实施“靶标式”推送,构建思维广场,促进“理实一体化”,全程引入PDCA管理模式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专业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空天目标探测与预警信息融合处理”专业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