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混凝土结构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ne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结合作者的访学经历了解到的美国雪城大学土木工程的教学方法、培养模式,与国内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研究中,吸收了在校学生的参与,并请他们从切身感受比较了国内外的教学情况.
其他文献
土木工程学科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当下,各项工程技术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适应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发展要求,探索土木工程学科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助力高等教育发展,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本文以中美两国几所有代表性的高校为对比研究对泉,深入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差别,可为改进我国土木工程教育提供参考.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教学需要,解决应用型土木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编写适合于工程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新形态教材.文中简述了混凝土系列教材从传统到新形态的发展过程,以及新形态教材的主要特色.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混凝土结构课程应紧跟土木行业市场环境的发展和需求,重点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访学经历,对比分析了中澳两国在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异同,并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就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土木工程领域内贯彻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专业人士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工程认证对人才培养标准中明确规定,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工程类本科毕业要求.但目前的土木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通常未涵盖可持续性相关课程或内容.混凝土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课程教育的相关环节之中,对于培养未来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专业学习的过程自觉中将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理念等相结
搭建高效的师生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良好的教学目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借助现代教学方式和通信方式,建立课程教学平台、微信和QQ交流平台、创新活动平台等师生交流平台,开展师生间广泛有效的教学、科研、人文等交流,大大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实现课堂学习和课余学习的有机结合,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主要选题为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的设计,在7度以上设防地区采用两种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上属于抗震定案,竖向构件的截面尺寸决定于层间位移角限值.针对框架结构,在高烈度设防地区,按轴压比限值估算柱截面尺寸会明显偏小的问题,利用一些宏观的经验数据,如单位建筑面积的重量、结构的自振周期,结合教科书常用的手算方法的理论和力学模型,提出估算竖向构件截面尺寸的新方法.该估算方法的提出
生土基材料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标准试验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在试件承压端部加载面铺设中砂或者铺设生土粉末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界面条件对试验影响.通过2组20个试件抗压强度对比试验,分析不同界面约束条件下试件的抗压强度、破坏形态、荷载一位移曲线及试验结果的离散性等.研究表明,不同端部加载界面处理方式对试验结果影响明显.试件端部加载端面敷设土粉能较好地反映生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指标及破坏全过程,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之一,其课程内容中的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是研究钢筋混凝土材料特性的基础.动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产生应变率效应,混凝土抗压强度与静载作用下相比有明显的增强,因此,动载和静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动静载下混凝土材料力学特性的不同,指出高应变率下混凝土强度增强及应交率效应对混凝土本构关系的影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动静载
钢筋混凝土的耐蚀性能和可靠性能对于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当今土木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混凝土中钢筋锈蚀则是被认为是当今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通电加速钢筋锈蚀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进行加速锈蚀的研究,从不同腐蚀盐溶液对钢筋混凝土开裂的时间、电流以及锈斑形貌的变化等来进一步研究加速锈蚀的规律.
按照延性框架“强柱弱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汇交于同一节点的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实际设计时接公式∑Mc=ηc∑Mb对柱端地震组合弯矩设计值进行调整.文章对如何正确使用该内力调整公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强柱弱梁展开讨论,提出不同情况下该公式的不同演变形式和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