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型桥梁智能设计与绘图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来源 :第七届中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方案设计师"这款综合型桥梁智能设计与绘图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特色、系统架构与核心平台、工程应用情况.“方案设计师”系统是一个交互式、集成式的专业软件系统,它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路,基于C++语言进行程序开发,该系统以图形化操作桌面为交互载体,以数字化的桥梁信息模型为核心,由标准件平台、设计经验平台、设计方法平台、辅助图形编辑平台、制图平台、结构分析平台、统计查询平台共七大核心平台构成了整个系统。“方案设计师”系统作为一款以数字化的全桥信息模型为核心的综合型桥梁智能设计与绘图系统,是一次创新性的技术实践,而且深入切合了广大桥梁设计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并且通过大量的实际工程应用证明,综合型桥梁智能设计与绘图系统将要成为桥梁设计工作者的必备利器,也将是桥梁设计行业效率和效益提升的法宝。
其他文献
以山西省河津至运城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运用小规模试桩现场浸水荷载试验给出黄土湿陷对桥梁桩基沉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桩浸水沉降在浸水初期发展变化较快,其后发展变化越来越慢且有稳定趋势.停止浸水后,桩顶沉降又有比较大的发展变化,其后变化很小,很快趋于稳定.此外,尽管试桩浸水后承载力会降低,进而带来附加沉降问题,但是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桩基设计时首要考虑的仍是沉降变形问题.研究成果对同类湿陷性黄土地区
中国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遍及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自然环境使得该地区公路工程冻害问题突出,影响公路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为适应公路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工程质量,交通运输部下达了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工程抗冻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的编制计划.细则通过调研、专题研究、吸纳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成熟技术,对季节性冻土地区公路工程抗冻设计与施工做出了全面的规定.本文对细则中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是具有大空隙、高抗滑、减少噪声等特点的新型沥青路面.本文对排水性沥青的路面功能、技术特点和在中国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研究了排水性沥青路面的抗滑、降噪机理,分析了级配组成特点和高黏改性沥青性能特征.
常温沥青是指在常温状态下沥青液体能够满足沥青混合料拌和、压实等相关技术指标要求的沥青液体.现有的乳化沥青具有冷拌冷铺的特点,但其黏结力较低和固化较慢的缺点影响了道路品质.课题组通过工艺改进,大幅提高乳化沥青中基质沥青的比例;在沥青乳液中添加高性能复合聚合物水乳液,即以水溶性的乙烯-乙酸乙烯酯(EVA)乳液(pH≈7)为主体,掺混适量的阳离子抗强酸的自交联改性丙烯酸酯乳液(pH≈2),提高了沥青的黏
分别针对8.5rn宽的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的路基拓宽改建成17.0m宽的沥青路面的路基温度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路基加宽后会加剧原冻土路基的多年冻土退化,使多年冻土上限下降速度加快.混凝土路面的路基加宽后形成的新路基温度场的对称性较好,在新路基下部形成关于新路基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融化盘;而沥青路面的路基加宽后的新路基的温度场对称性较差,在新路基下形成倾斜的融化盘.沥青路面的路基加宽后,其加宽部分路
多塔斜拉桥随着塔数的增加联长的延长,导致索塔受力增大,主梁结构体系刚度下降.本文通过对常规的飘浮体系和固结体系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多塔斜拉桥双排支座结构体系,并以嘉绍大桥为工程实例对这种结构的体系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索塔构造上采用独柱带X托架的索塔形式,通过参数分析确定合理支座间距;设置压重来克服支座负反力;利用双排支座结构体系的构造特点合理设置塔梁临时约束,避免了悬臂施工过程中设置临时墩.嘉绍
GPS具有较高的相对定位精度,用于长大隧道平面控制测量具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是,GPS定位成果属法线系统,即是以WGS-84椭球面为基准面的成果,而施工测量时角度是垂线为依据.因此将GPS应用于长大隧道控制测量,需要解决好垂线偏差的测定及其对隧道贯通误差的影响问题.本文分析了垂线偏差对GPS隧道控制测量造成的影响,针对现有测定垂线偏差方法在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一种新的现场易于实施的垂线偏差测定
荷载结构法是隧道设计的重要理论,围岩压力是隧道最主要的荷载,但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围岩压力的准确情况无法预知;现行规范给出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较为复杂,荷载压力较大,计算上重二次衬砌结构、轻初期支护,不能合理解释隧道的开挖支护过程;业界采取模糊决策,通过工程类比和经验设计,同时强调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现实中主要是预设计指导施工;理论基础的不足,一方面可能导致结构的不合理和浪费,另一方面给工程实施带
地面出入式盾构隧道技术(GPST)以浅埋导坑替代深大工作井,在地面与地下连接区域用盾构掘进替代大开挖施工,可以减小地面开挖面积及搬拆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可以减少施工风险和开挖方量,缩短建设工期.GPST隧道具有环境影响小和建设工期短的显著优势,在中国属首次研发应用[1],尚无相关设计规范和成熟案例借鉴.因此,本文将对GPST这种超浅埋盾构隧道设计中遇到的受力、抗浮、防水及始发到达等问题做综合研究
城市隧道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引起邻近结构物发生变形、开裂和破坏.论文分析了地下工程施工对邻近上部建筑物的变形影响和上部结构的变形模式,介绍了国内外隧道在邻近既有建筑施工的案例,结合重庆在建的渝中隧道同时下穿华夏银行营业部大楼和上跨轨道6号线区间隧道,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渝中隧道施工期间,华夏银行和轨道6号线的变形及结构的应力变化.文中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类似三重近接工程在隧道施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