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络化瘀养血明目法对早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的探讨

来源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剔络化瘀养血明目法对早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部经剔络化瘀养血明目法治疗的早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结果:视力较治疗前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视野光敏度较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视野缺损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剔络化瘀养血明目法能有效改善早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功能.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剔络养血方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大鼠视神经节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小梁切除术以穹隆部与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对小梁切除术以穹隆部VS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组(FBG)与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组(LBG)在术后
目的:探讨透镜诱导性近视豚鼠视皮层中的GABA及其受体的改变。方法:高效液相色谱结合电化学方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出生后3周的英国种三色豚鼠,右眼戴-10D透镜制作近视模型,相同年龄未戴镜豚鼠作为对照。首先我们根据大鼠的脑立体定位图谱,应用组织切片和尼氏染色方法确定三色豚鼠的初级视皮层三维立体坐标,进一步应用鹅膏氨酸化学毁损的方法结合闪光视觉诱发动作电位(FVEP)验证视皮层的功
目的:探讨针刺是否提高弱视大鼠的行为学视锐度.方法:生后13天的S-D大鼠进行单眼缝合造成单眼形觉剥夺弱视模型,于生后30天开始对动物进行电针干预,穴位根据临床实践及经络理为双侧太阳、双侧合谷、百会、弱视眼侧攒竹,电针每天30分钟,波形为连续波,频率2 Hz,脉冲长度0.1 s,强度以大鼠肌肉或针柄微微颤动为度,采用华佗牌SDZ-V型电子诊疗仪.每周至少电针5天,共针刺至少3个月,单眼形觉剥夺弱视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大鼠初级视皮层V1区突触体肌动蛋白多聚体(F-actin)与肌动蛋白单体(G-actin)比值及初级视皮层单眼投射区(V1M)第IV-VI层大锥体细胞周围神经纤维网络的突触密度在生后30天均较生后15天显著增高;生后45天较生后30天V1区F-actin/G-actin 比值下降,而V1M区突触密度无统计学差异。为进一步探讨其中差异的机制,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目的:研究双调蛋白与近视眼轴增长的关系,并在动物模型上证明基因干预疗法的有效性。方法:利用2-3周龄的幼年豚鼠构建了透镜诱导型近视模型,用玻璃体腔注射法在一侧豚鼠眼内注射双调蛋白抗体,对侧眼内注射等量的Ringer注射用缓冲液;用A超仪检测豚鼠眼轴变化,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双调蛋白及其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豚鼠视网膜后极部双调蛋白表达被明显抑制,同时豚鼠眼轴较对侧眼明显缩
目的:评估山东省4-18岁青少年角膜直径及其相关参数。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东部威海市市区及山东省西部冠县农村地区4-18岁青少年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学校为单位,在校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受试者的家庭史,做户外活动和室内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学习强度,以前的眼睛检查和治疗的历史以及生活方式等信息,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相应检查主要包括: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
目的:研究山东省4-18岁青少年角膜曲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华东地区以学校为基础,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山东东部城市威海和山东西部农村冠县地区年龄在4至18岁的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1)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青少年的家庭史、户内及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类型、学习强度、生活方式等进行调查。(2)眼科学检查。自动验光仪测量屈光状态,散光及角膜曲率;非接触式眼压仪测量眼内压;生物学
目的:探讨电针对透镜诱导性近视豚鼠视皮层中GABA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四组:一,正常对照组;二、近视模型组,出生后3周的英国种三色豚鼠,右眼戴-10D透镜制作近视模型,相同年龄未戴镜豚鼠作为对照;三、针刺干预组,即在近视造模同时对豚鼠的“太阳穴”和“合谷穴”进行电针干预,每天30分钟,共干预1个月;四、假穴组。在造模后4周分别取动物的初级视皮层,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电化学方法检测GAB
目的:应用眼科基因芯片对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进行临床特点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基因突变情况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该家系的所有患者及其正常家庭成员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并收集其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2ml,提取外周静脉血细胞基因组DNA.应用华大基因视网膜相关疾病的基因芯片(共覆盖59个RP候选基因),采用目标区域捕获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Sanger测序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可疑突变位点验证,
目的:探讨眼眶不同位置“分区”海绵状血管瘤经不同手术方法摘除手术效果的评估。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自2012年5月至2015年8月共63例经手术摘除的眼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34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5±11)岁。分别采取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内侧皮肤开眶术、外侧开眶联合内侧结膜径路及鼻内镜下经鼻径路开眶术。分析患者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