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燃烧系统建模

来源 :2017全国仿真技术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精准的热工系统模型,既有利于了解机组的运行特性,又便于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以采集的运行数据为依据对某600MW超临界机组的燃烧系统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其进行辨识,确定出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将原始数据与系统辨识得出的具体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以现场运行数据为根据的系统模型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某型号控制系统采用的新型执行机构,其负载性质不同于以往,主要是飞行过程中的过载,具有大量级、高动态、三方向、非接触的特点,对仿真验证提出了新的要求.提炼了仿真技术要求,探讨了几种可行的动态过载模拟方案,研究了基于带二维回转机构的离心系统的过载控制解算方法,为后续设备工程化提供参考.
分析了天线罩瞄准线误差及误差斜率对导引头测量值和导航制导的影响.在带天线罩实物参加闭环仿真试验的需求下,考虑到转台负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影响试验系统的动态性能,提出面阵补偿天线罩瞄准线误差的方法,最后通过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有效性.
随着智能电网的日益发展,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电表作为数据采集终端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围绕电表应用开发的动态数量可变的检测系统还相对欠缺,传统的测试仿真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测试仿真时电表数量、种类的动态可配置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在综合分析智能电表测试仿真应用需求的基础上,结合QT技术及数据库技术,设计了智能电表测试仿真系统,实现对智能电表测试时的动态可配置性及对智能电表的
首先介绍了典型多模复合制导空地导弹的制导模式设计,其次对复合导引头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制导信息融合技术、制导信息过渡衔接切换技术、制导信息智能补偿技术作了阐述,最后阐述了双模复合制导半实物仿真系统设计方案及典型双模复合制导半实物仿真系统组成原理及工作方式.
随着现场智能化仪表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设备管理系统.但是,购买已有的设备管理系统,不仅需要支付昂贵的软件费用,而且不能很好的与自家的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互联.它无法通过内部接口访问或操作设备参数,有效地利用现场智能设备的状态和数据,导致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单一.因此,开发一套与自家DCS配套的基于EDDL(Electric Devic
针对火电机组主汽压系统具有大迟延、强非线性、大惯性的特点,提出新的控制方案,采用自抗扰控制理论,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与比例积分控制器相结合,构成主、副调节器的串级控制结构,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寻得最优的控制器参数.仿真表明,该控制方案能够有效克服各种干扰对主汽压的影响,维持主蒸汽压力的稳定,对被控对象模型的变化表现出很强的鲁棒性,提高了系统的控制品质.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既要具备快速调峰能力,又要控制主蒸汽压力在允许的范围内,确保机组安全稳定地运行.由于协调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对于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一直作为研究热点,被众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所关注.首先对协调系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然后以某1000MW火电机组协调系统模型为实例,提供了两种协调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分别是静态解耦控制方案和协调控制方案,并比较了两种优化设计方案控制效果的优劣,为现代
在火电机组运行中,过热汽温系统具有大惯性、大迟延特性,并且其对象参数与结构会随着负荷的变化发生很大改变,单一的控制器往往很难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为了提高过热汽温系统的负荷适应能力,以某600MW机组过热汽温系统为研究对象,并以负荷作为系统的调度变量,设计了4组局部控制器组成的多模型内模PID控制器.其中,内回路采用PI控制器,外回路通过Taylor展开将内模控制器简化为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
在火电厂自动控制系统中,汽包水位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该控制系统的任务是通过调节给水流量来保证锅炉的汽包水位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研究以智能优化算法为基础的模型辨识对提高火电厂给水系统的控制品质有着大意义.对于汽包水位这类非线性较为严重的对象,传统的机理法与试验法都很难建立精确的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某厂的历史数据进行辨识,建立汽包水位两入一出的传递函数,并对辨识结果进行验模,保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
针对火电厂主汽温系统的大迟延、大惯性等特性,常规PID已难以满足工业控制的要求,引入广义预测控制(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GPC)算法对主汽温系统进行控制仿真,较PID控制其拥有更好的控制效果.面对复杂的主汽温系统,添加基于递推贝叶斯概率的加权多模型控制策略,实现了多模型系统的平滑切换;为了增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设计了GPC-PID串级控制结构,充分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