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及分布式数据采集平台的建立

来源 :2005年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CADC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典型养殖场、屠宰场和畜产品销售点的生产流通全过程,应用二维条码、射频电子标识等数字化标识跟踪技术,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的原型系统,探讨了应用现场总线、网络体系、嵌入式Internet和组件等技术构建分布式数据采集平台,为建立适合国情的家畜和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提供实用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应用GIS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了一个果树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子系统、单用户管理子系统和网络发布子系统,它们分别面向不同的用户,提供有效的果树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主要提供了数据维护、诊断防治、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功能.本系统与山东省烟台市农业信息中心合作,在烟台市进行了果树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的试验与示范.
本文概要性的分析了我国农村配电网络可靠性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应用GIS等信息技术建立可靠性目标管理系统的思路.介绍了GIS平台下该系统的总体框架、功能规划、数据分析和网络搜索方法,较详细的阐述了GIS环境下供电可靠率实时计算、评估与目标分解的算法和软件实现,并简要说明了配电终端断电监测仪的设计和应用.
本文针对江苏南水北调沿线平原自流灌区的特点,以大型平原自流灌区洪金灌区为例,按照干渠续灌、按条轮灌、分段轮灌和干渠续灌分级控制四种渠道工作制度,采用恒定非均匀流、闸孔出流等数学模型来推算渠道水位,寻求以灌区最大自流灌溉面积为目标的渠道轮灌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研制和开发了基于ComGIS的洪金灌区灌溉决策支持系统.
为提高喷灌水量分布均匀性评价的准确性,在基于喷灌水量分布是一连续系统的假设条件下,提出采用三次样条两次插值法计算喷灌组合均匀度,该方法通过径向和周向(对于雨量筒径向布置方式)或水平和垂直方向(对于雨量筒网格布置方式)两次的三次样条插值计算出未知点的降水深,从而计算出喷灌组合均匀度.采用MATLAB语言编制了三次样条两次插值法计算喷灌组合均匀度的软件SIUEW1.0,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于2005年分别在土培和水培条件下,以杂交灿稻汕优63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培育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及其活力影响的研究,并予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土、水培对不定根根数、累计根长变化趋势的影响亦受氮肥施用量的制约;土培各处理平均根长及最长根长均较相应的水培处理有大幅度提高;不同培育方式下根、叶重的大小关系与水分状况密切相关;土培条件下的处理W2N1P1的根系活力在整个生育期均为最高,而水培条件下根系活力最
农业用水是我国耗水大户,农用井的用水管理对农业生产和节约用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北京市严重缺水、地下水用水管理手段不完善、管理技术不健全等现状,本文从技术层面上研究农村地区的用水技术和管理手段,介绍了现代高新技术GIS及GSM无线传输方式的特点,研制开发了GIS、B/S和GSM等技术相结合的地下水管理系统,为农用井的用水计量管理提供了整体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本文应用先进的单片机、GIS、GPS等技术设计了一种变量施水控制系统.系统微处理器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51单片机,GPS接收机采用JupiterGPSOEM二次开发,选择IC卡作为GIS数据传递的媒体,并根据矢量法提出了一种数据查询的算法.当施水机在田间作业时,该系统能进行位置判断、地块识别以及查询土壤属性数据或处方数据,并能结合机械行走速度、施水幅宽等计算出某一时刻的施水量,向控制器发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印度与我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背景相近,本文从政府支持和组织保障、信息技术传输渠道建设、数据库及网站建设、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印度农村信息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印度农村信息化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文章针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加强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拓宽信息服务途径和模式,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农作物种植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监控的面积远远大于工业现场监控的范围,而数据采集的频率和连续性要求并不太高,因此远距离的低速数据传输成为一项必要的技术。本文探讨了应用短信收发方式来实现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及其在数字农业和农业信息化领域中的应用,阐述了农业数据传输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等数字化信息技术目前在社会各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传统行业的农业和水利,也出现了“数字农业”与“数字水利”研究,这些都离不开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支撑。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农业节水研究中应用,并展望了数字技术支撑下的管理节水潜力及水利信息化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