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丘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特征及其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来源 :第三次全国林业血防工作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是自然界钉螺孳生繁殖的重要场所,钉螺的分布与土壤环境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山丘区9种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环境特征与螺情得调查分析,得出:耕地、荒草地、河滩地及灌溉沟渠存在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的高低顺序为耕地>河滩地>灌溉沟渠>荒草地,活螺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河滩地>灌溉沟渠>耕地>荒草地;有螺土壤环境与无螺土壤环境的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土壤全K含量与0.02~0.002的土壤颗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环境因子与钉螺分布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0.02 ~0.002mm的土壤颗粒、土壤全P含量和土壤水分是影响钉螺的最重要的3个因子,且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密度影响的大小规律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土壤全K含量对活螺密度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山丘区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及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以川中丘陵地区的仁寿县为例,探讨该类型区的河岸带类型与抑螺防病林建设问题.首先对仁寿县钉螺研究进行总结,调查了仁寿县椰江河流域的河岸带类型及其植被特点,分析了抑螺防病林类型、布局与河岸带类型的关系,并提出抑螺防病林建设的建议.
本文分别以枫杨、乌桕幼树(2-3a)和成年大树(30a左右)上采集的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作为扦插材料,使用200、500、800mg/L三种浓度的NAA和GGR6快蘸处理,在全光照自动间隙喷雾条件下进行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枫杨幼树嫩枝扦插以200mg/L NAA处理效果最优,生根率达92.89%;乌桕幼树嫩枝扦插以500mg/L NAA处理效果最好,生根率达83.08%,乌桕成年大树嫩枝扦插以8
本文采用生物量法研究了不同林龄杨树(populus)林及其土壤碳储量.结果表明:杨树抑螺防病林总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年至8年生杨树林总有机碳储量变化在41.30~117.08t/hm2之间,其中林木碳储量为13.52 ~55.67 t/hm2,0~ 20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27.78~61.41 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大于2 mm的团聚体含量及土壤养分中的速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
本文采用生物量法对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3种不同间作模式各组分的碳含量、碳储量及整个系统碳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K、P及W3种模式中,深度为1m的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0.64~15.27 g·kg-1,土壤碳储量分别达71.19 thm-2、40.67 t·hm-2和42.64 t·hm-2;杨树不同器官中碳含量仅细根和毛细根与其它器官存在显著差异,但碳储量树干所占比例最高,3种模式中分别
本文调研了四川山丘区抑螺防病林的生长状况、布局与林内外小气候特征,总结了抑螺防病林类型、模式,并分析了减量特性.在森林防护理论体系协助指导下,提出了山丘抑螺防病林的9种类型,反映了以水为核心的布局问题.在生态工程网络体系与林业三生态体系协助指导下,提出了山丘抑螺防病林的5种建设模式,把抑螺防病林体系建设纳入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中.据测定,抑螺防病林能降低地表气温1.38℃,减少光照1049.8
本文对同一滩地杨树人工林草本植物层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8年动态监测.随林龄增加,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个体总数增加;部分喜光性物种为更加耐荫的植物种类所更替,其β多样性增加;原有物种和优势种的保持率分别为56.3%和66.7%,草本层组成保持相对稳定.与造林前期比较,主伐阶段林下草本层α多样性变化不大;相似立地条件的林地与非林地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组成有所不同,但α多样性仍非常接近.随滩地高程
本文以长江中游芦苇滩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方法和PCR—DGGE技术重点研究了人工杨树林对芦苇滩地土壤细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芦苇地相比,人工杨树林根际土、根表土和0-10cm土层中的氮、速效磷和总有机碳的含量都明显降低;人工杨树林下根际土中的微生物数量都比芦苇地的低,而其根表土中则是细菌、真菌数量低于芦苇地,放线茵比芦苇地高;就4种功能细菌来说,人工杨树林根际土的纤维素茵、反硝
本文综述了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cutaneous),又名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2亿人受其危害,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三大传染病之一.洞庭湖区地处长江流域中游,位于东经110o5147″~113o45′12″,北纬27o12′30″~ 29o54′05″,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 ~16.9℃.地势为西
论文采用在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滩地抑螺防病林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对滩地的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螺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抑螺防病林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滩地抑螺防病林林内钉螺种群消长的内在规律和环境因子的偶发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具有显著、持续的抑螺效应,为滩地栽植杨树抑螺防病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安庆沿江滩地杨树抑螺防病林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等5个植被类型区的钉螺分布动态监测数据及采样分析,研究了钉螺样本的形态指标和阳性率,以及对其与已采取的灭螺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成熟杨树林地、中龄杨树林地均无钉螺分布;杨树幼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螺口密度分别为4只/0.11m2、5只/0.11 m2、7只/0.11 m2.②杨树幼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所获钉螺样本的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