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知母汤及其组方药味的红外光谱研究

来源 :全国中医药博士、博士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学术会议暨全国中医“脑心同治”理论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百合知母汤及其组方药味进行研究。方法:实验测试了单味药百合、知母及百合知母汤剂的红外光谱。结果:在百合知母汤剂中保留了百合、知母单味药汤剂中的某些吸收峰,如百合知母汤光谱2933和1059 cm-1处等;百合、知母单味药光谱中的某些吸收峰并未在百合知母汤光谱中出现,见百合光谱1724 cm-1和知母光谱:1453 cm-1等;在百合知母汤剂光谱中出现了新的吸收峰,见百合知母汤光谱1871和1522 cm-1处等。同时,因吸收峰位置的改变,说明各基团在百合、知母和百合知母汤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或汤剂中化学物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结论:百合知母汤及其组方药味的红外谱图特征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对特征峰的指认和归属,可初步揭示百合知母汤及其组方药味的红外光谱差异;单味药的特征峰在百合知母汤中得到较好的显示,该方法可以用于百合知母汤的宏观质量控制,也为探索方剂的配伍规律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三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在医学研究方面应该懂得以下几点: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模式,形成中医学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质;因文化背景和认知方法的巨大差别,会导致中医、西医的医生在看病时各说各的话、大相径庭;某些错误的中西医结合方式,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待中医学的发展为们应持有辩证的观点来进行科学研究。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深入研究心生血理论,可为临床上治疗重大疾病如再障、肿瘤等所表现的“难治性血虚证”,提供新思路。
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由于两者同属循环系统疾病,又有诸多相同的危险因素及相似的发病机制环节,故心脑血管疾病常被视为同一范畴的疾病而被提及。中医强调整体观念,经过近年来不少医家对经典文献的挖掘整理以及结合众多个人见解,逐渐形成了“脑心相关”学说。并出现了两病同论同治的学术发展势头。多数医家推崇以“络病”和“毒邪”作为深入研究“脑心同治”的切人点,认为是进一步提高其疗效的突破口。毒邪理论仍有很多值得思考与
心主神明,脑,是思维活动的最终体现环节,不能涵盖整个意识活动过程。笔者通过脑心关系的基础理论辨析,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来分析脑心关系,从而解释脑心同治的科学内涵,然后论述脑心同治的必要性。
目的:分析治疗肺系疾病经典方剂组成中药化学成分类别的构成情况及可能的配伍关系。为治疗肺系疾病方剂的临床应用、物质基础研究与组分配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作为方剂基本信息来源,筛选治疗肺系疾病经典方剂,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系统检索方剂组成中药化学成分类别构成,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数与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对筛选的方剂组成中药化学成分类别构成及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筛
在生态医学思想下的中西医病因学比较研究中,发现了几处生态因子致病的契合点,首先在共同面对新发传染病的考验下,西医有不可回避的缺陷,中医有尚待发展的空间,二者存在彼此整合的需求;医学气象学方兴未艾,六淫理论历久弥新,二者有接轨的趋势;RNAi抗病毒机制使我们看到了正邪相争在基因层面的表达,为西医调整思路,中医深化理论理清了思路;从生态医学方法论的角度,如果把西医微观研究的精细与中医宏观认知的模糊有机
顾金寿,晚清名医,江苏如皋人士,代表著作《吴门治验录》记录其临证验案百余则,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路。古今学者推荐该著为临床必备医案佳作,值得研读。但由于这本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民国以来并未刊行,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流传。本文从用药特色角度探讨该书的特点,从药物炮制、用量加减、善用药物三个方面人手将其用药特色概括整理成文,希望对同仁临床辨证用药有所启发。
目的:探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药配伍及方证规律。方法:收集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医案,采用SPSS Clementine统计软件进行病因与中药、证候与中药、症状与中药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收集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医案72则,关联分析结果提示风邪所致流行性感冒与连翘、金银花和桂枝关联度较高,火邪与连翘、金银花关联度较高,寒邪与桂枝、麻黄关联度较高,暑邪与香薷关联度较高;风热犯表
清军入关之时,正是西方医学和医学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融合开始之际。在这之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已经为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而正是在这段时期,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空前强化,不但对内实行严格的政治、思想、文化控制,对外也是紧闭国门、强烈排外。医学和医学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与欧洲完全不同。在整个清代,中国医学和医学教育虽也有一些发展,但发展的速度
糖尿病高危患者的治疗属于中医“治未病”范畴,有利于发挥中医“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与“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的防治优势。胰高血糖素样肽-1以长期与短期控制能量平衡的整体模式来调节机体能量平衡,为中医从“治未病”角度认识和防治“消渴”,揭示其病机证治规律,提供了客观有力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