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CSSI示踪技术研究三峡库区小流域泥沙来源

来源 :第一届全国气体同位素技术及地球科学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CSSI)技术在侵蚀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采集三峡库区新政小流域7种不同覆被类型源地表层土壤和塘库表层沉积物,测定有机质含量、δ13Cbulk及脂肪酸δ13C.通过Tukeys HSD和Point-in-polygon检验筛选出适合泥沙来源示踪的脂肪酸标志物,运用MixSIAR混合模型得到不同源地土壤的同位素贡献比,根据样品有机碳含量求算各源地土壤的产沙贡献.结果表明,水稻田和幼柏林地泥沙贡献最大,分别为22.7%和21.8%;其次为幼竹林地(14.2%)、柑橘园(14.1%)和混合农用地(12.1%);覆盖度较高的竹林地和柏林地泥沙贡献最小,分别为9.5%和5.6%.CSSI技术在判别不同覆被类型土地产沙贡献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可为流域土壤侵蚀控制、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以及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气田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表明:其具有干湿气混合特征,但主体以干气为主;气藏类型为有机成因的高温裂解气;烃源岩主要为煤层,属煤型气;气源主要来自本溪、太原、山西组煤层;浅部石千峰组可能经历了由深层断裂沟通的爆发式成藏过程;天然气成熟度较盆地内部气田低,但受火山活动影响高于同构造部位气田.
以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质的甾烷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泥页岩中的规则甾烷的含量C29>C27>C28,三峰呈反"L"型,Σ规则甾烷/Σ霍烷的均值为0.33,反映了样品中有机母质为混合来源,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较大,水生菌藻类生物也具有一定的贡献,同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改造作用.Σ4-甲基甾烷/Σ规则甾烷的均值为0.15,反映了甲藻类和细菌对样品有机质的形成也作
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具有不同比例的链状结构和芳香核结构,从Ⅰ型到Ⅲ型,芳香核的百分比逐渐增高.选用绿河页岩(Ⅰ型)、民勤油页岩(Ⅱ型)、华安碳质页岩(Ⅱ-Ⅲ型)3个不同类型的干酪根样品,在纯干酪根与加蒙脱石催化剂两种状态下进行无水封闭模拟实验.3种干酪根体系的气态烃的碳同位素分析显示,模拟温度升高或蒙脱石的加入促进了干酪根的裂解、芳香核的甲基化(优先固定偏轻的甲基)而使得甲烷的碳同位素变重,二氧化碳的
源岩的类型及源岩成熟度对热解气体碳同位素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索母质类型及热解温度对热解气碳同位素的影响,对3种母质类型的烃源岩及高等植物进行了热解模拟实验,模拟温度分别设定为250,300,350,400,450,500及550℃,研究了它们热解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组成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随成熟度的变化,并探讨了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热解模拟甲烷气体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差异,尤其民勤油页岩差异
分析了云南3个地震重点危险区14个温泉逸出气体全化学组成及He、Ne同位素和CH4、CO2的C同位素组成数据,对氦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大气污染校正和幔源比例百分比计算,利用CH4、C02间碳同位素平衡分馏方程对气体源区温度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滇中地区表现为独特的气体释放特征;滇中西北部—滇西北东南部一带和滇南红河断裂带有显著的幔源氦渗漏;滇东北和思普地区气体源区温度分别出现巨幅下降和微弱下降.根据观
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热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及成因,基于现有的温泉地球化学数据和地热温标计算及选取方法,选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方法,利用热储温度推测区内地热空间分布.通过地热异常与区内具有幔源特征的氦、碳同位素和花岗岩分布特征对比分析,发现地热异常区与二者在空间分布高度吻合.结果表明,地热异常在空间受酸性侵入活动及地幔流体释放的制约.由此认为,酸性侵入岩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量和幔源物质
利用有机显微组分镜下鉴定、干酪根元素分析以及干酪根碳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扬子地区古生界高热演化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Ⅰ型有机质;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为Ⅰ型和Ⅱ型有机质;而二叠系为Ⅱ型和Ⅲ型有机质对于高热演化阶段的研究对象,干酪根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较显微组分镜下鉴定和干酪根元素分析可靠.
通过分析黄陵地区裂缝充填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对该地区延长组裂缝形成期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充填物为2期产物,反映裂缝经2期构造运动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黄陵地区裂缝的形成存在3期,第一、二期为燕山期二幕和燕山期三幕,第三期为喜山期.现今裂缝分布是在燕山期构造作用的基础上经过喜山期改造而形成.
在聚合物驱后油藏1注4采井组开展了2轮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试验期间注入1.34%的激活剂溶液21419m3(0.0785PV),激活后内源微生物驱油的动态表现为4口采油井中CO2和CH4含量变化存在交替增减,与2轮激活剂注入次序保持一致,8口观察井也检测到油层伴生气中未有的H2,最远距注入井近1000m现场监测到CH4和CO2的δ13C(PDB)碳同位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在-54.5‰~-4
利用稳定示踪剂(18O和Cl-)和端元混合分割模型,通过分析2015年9~10月青藏公路沿线9个典型样点的降水、活动层水分、上限处地下冰及多年冻土水分样品,识别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地下冰的补给源,并估算各来源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同位素组分(18O和D)与氯离子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差异,18O和D随土壤深度贫化,Cl-随深度富集.多年冻土上限处地下冰的补给来自活动层水分和下伏多年冻土水分,活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