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事留痕:扬州市旌忠寺大雄宝殿保护修缮技术简介

来源 :2008中国民间建筑与园林营造技术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kai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旌忠寺山门殿坐北朝南,星八字形、屏风状,彰显高耸庄穆,入内山门殿、大雄宝殿、藏经棱主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中大雄宝殿历史最久、最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历史原真性的史证和史艺价值。二是在1988年修复时整体大殿撑高技术的运用,及楠木空柱化学浇注填充补强技术运用在扬州古建筑修建史上尚属首次,使工程避免全部拆除重建和避免更换楠木大柱四根,使工期缩短两个月、节省木材7个多立方,节约资金4万多元(当时价格),保持大殿和楠木桂原有风貌,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其工程被评为江苏省房产科技二等奖。弹指间,大雄宝殿修复后至今已有二十年,使用正常,见证有效。
其他文献
@@传统建筑蕴藏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装饰艺术上,更能反映出文化,信仰与生活观。装饰不仅是形式上的美观,更要注重其内涵,通过动物、植物、人物的形象来表达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金门自古以来即最具历史荣耀与地方色彩,清末之后有许多居民远至南洋经营开拓,衣锦还乡后,开始兴建公共设施,创办学校,在当时闽、粤沿海地区相当盛行洋楼,引进许多新的材料与技术,造成金门建筑除了传统闽南样式外,也有不少洋楼错落其中,
大溪老街为淡水河流域的重要河港聚落之一,以拥有华丽精美的街屋牌楼立面闻名全台,但因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之特殊,孕育了包括了聚落、建筑、文化景观、古物,民俗、传统艺术等多元性的文化资产,本文透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搜集分析,将这些内容整理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初步保存建议。
@@当前,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建设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必然会成为一对矛盾,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关系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延续,关系到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解决这一矛盾,既是认识问题,也是科学时间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岩头镇实例,希望对这个矛盾的解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具备时代特色与充满人文内涵的建筑物,终究抵不过现实的大环境,不断地遭到改建或拆除.南京西路261号建物,即张暮年故居,虽然不是大稻埕最古老的建筑,然而它的存在却见证了近百余年大稻埕产业的转变。本文研究试图透过南京西路261号建物创建变迁与产业演变,以及光复后与建物息息相关的医学界重要人物——张暮年的生平与事迹,析论建物背后所隐含的人文精神,并探讨其文化价值。
台湾在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2.6秒发生里氏7.3级地震,是100年来台湾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一般称为“921大地震”,造成2000人以上死亡与8000人以上受伤的惨剧。尤记得921地震发生后的第三个月,踏入受灾最严重的南投县中寮乡,虽然部队已协助清理残破倾颓的房舍与罹难乡民,但眼前所见的仍是少了一层的乡公所,集中搭设的灾民居住临时组合屋,一切如同世纪末日般,不断地自灾民无助的眼神传透
宜兰,旧名噶玛兰,位于台湾的东北角。最先开拓宜兰这片土地的为噶玛兰人,平埔族的其中一支,在汉人来垦之前,仅噶玛兰人分布于此。伴随着汉人的移入,文化及产业都与噶玛兰人不同,这也成为兰阳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1993年,当地的“仰山文教基金会”与旅外的企业家组成的“兰阳同协会”,基于建立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特色与保护兰阳平原景观的期望,提出“宜兰厝推广活动”的计划,其目的为了提醒宦兰居民与当地拥有建筑专业能
@@三峡镇居台北盆地西南边缘,地势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两条主河,三峡溪(即三角涌溪)和横溪,发源于东南,绕境西边,而于东北注入大汉溪,此区最早为台湾少数民族平埔族,及泰雅族的大豹、诗朗小区。清嘉庆年间,人口聚增渐成聚落,乃改其旧称为“三角涌”中,1920年改称三峡。
移民信道可谓是一条“技术传统”和“精神传统”承袭和传播的路线。湖北始终处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的通道上,而且湖北的麻城孝感乡更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论文选取江西一湖北一四川的几条移民路线上的湖北民居作为研究对象,论述该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可能的技术路线,主要涉及迁入和迁出地的移民聚落结构、形态,归纳移民地的居住原型及其演变,移民路线上关键性建筑和民居构造特点、建造技术及习
本文从分析闽台两地移民与建筑文化传播的关系入手.通过介绍闽台传统民居的分类和建筑流派,以及比较闽台汉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异同,对海峡两岸建筑文化的传承关系和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认为中华建筑文化经由福建东渡台湾,闽台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建筑形式极为相似。闽台传统民居在不断交融、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发展了地域建筑文化的特色,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成为中华灿
台灣傳統民居與鄉土聚落或宅第中,最常見為土埆牆構造之建築體。於“九二一”震災中發現.未因震災而完好者仍多楝,且砌築時間已超過百年.而被震毀部分均因屋面漏水未予修繕致倒塌:本研究以土埆牆修復為討論的主要對象.並擇霧峰下厝(二房厝)作為探討的塌域,同時檢視近期在台灣傳統民居所使用之土埆牆方面的問題.本研究內容主要含蓋1.土埆磚材料的選擇與製作,2.土埆牆相關工法及事項分析。3.案列之探討與說明.4.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