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

来源 :第七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漯河市防雷减灾气象服务体系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河南省气象条例》等法规、规章为指导,组织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雷电灾害监测、预警、预测、预报、评估系统,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本文对漯河市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提出的背景、项目提出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原则、项目建设的目标、项目建设的内容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本文对吉林省闪电定位监测系统进行了介绍。2007年吉林省建成了闪电定位监测系统,全省共布设了12个LD-Ⅱ型闪电定位子站,构成覆盖全省的闪电定位监测网,为吉林省雷电活动及特征参数研究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的数据,为进一步开展雷电业务、开发雷电服务产品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地闪监侧、雷电灾害两方面对2007年浙江省雷电进行了监测分析。据闪电定位监测数据分析,2007年浙江省全年共发生地闪418138次,地闪的雷暴日达113天;从月布来看,全年4至9月是我省雷暴多发季节,进入6、7、8三个月达到高峰,三个月地闪占全年总地闪个数的85.70%,这期间天气复杂,对流相对激烈,雷暴相对频繁,往往也是雷电灾害高发的季节;从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12时到21时之间,该时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岭山地以北,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省都处于高雷区,湘南部分地区的年均雷暴日达到60天以上,因此,有必要对雷暴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找出不同时间段的雷暴日分布规律,为湖南省的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雷暴日数据进行研究,需要绘制大量的图形,如果使用手工完成,工作量极大。本研究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结合Surfer和MapX,使用Delphi语言,实现了雷暴日图形自动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要利益问题。本文阐述了防雷减灾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与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标准JSP技术,使用Java语言作为脚本语言进行开发,系统运行基于Web方式的B/S结构。整个系统只需在服务端安装运行,而用户在客户端只需使用IE浏览
本文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对如何加强农村防雷安全工作进行了阐述。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具有大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辐射等特征。雷电作为影响人类活动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也会给国防、航空、通讯、电子、化工、石油等行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近些年来,义乌市境内所发生的雷击事故也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出现了危害损失不断加大的趋势,而且雷击事故大多发生在
本文结合茂名市实际,对提高防雷减灾能力建设进行了阐述。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部门。气象部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高科技部门的优势,认真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气象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子设备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雷击为害亦逐年增多。雷击造成人、畜伤亡,雷击产生的过电压、过电流以及雷电电磁脉冲对电子、微电子装备(控制系统)和网络通讯系统造成干扰甚至破坏等情况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近1000人,财产损失达几十亿元人民币。雷击灾害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对如何以人为本,搞好防雷减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研究对江西省十一家大中小学院校进行了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得到了大量实用有效的数据,并利用德尔菲评估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估气象服务在教育行业的增效比例。在深入调查中发现一些气象服务项目在教育行业中尤为重要,也为今后气象服务的进一步普及指明了方向。
防雷行政执法是气象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工作。地区级防雷行政执法人员大多是兼职,通常是“半路出家”,其法律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往往是通过参加有限的几次培训班而速成,执法实践少,成熟的可借鉴的执法案例不多,形成了不敢执法、不会执法、畏难执法的局面。为此,本文介绍了防雷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并就防雷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进行了探讨。
本文对乌鲁木齐地区防雷设计审核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乌鲁木齐地区防雷事业起步较晚,新建建(构)筑物的防雷设计审核工作直到2007年才正式开展,与国内其它开展此项工作较早地区相比,滞后近十年之久。民众和设计人员的防雷意识和防雷技术水平较薄弱,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尽量降低成本,往往要求设计人员只执行有关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部分,甚至有的设计人员认为反正有审核部门把关,干脆等审核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