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9”忻州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山西省气象学会2011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MICAPS实况资料对2011年7月29日忻州市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是由副高东移南退而引起的,随着高空槽以及中低层切变线的东移过程降雨量由西向东呈递增关系.700hpa的西南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能量以及动量,整个大气层结湿层深厚,我市东部地区处于700hpa气旋式辐合区内.过程期间, 700hpa和200hpa分别存在一个强的辐合、辅散中心,物理量场表现出较强的水汽输送、辐合能力,垂直上升运动明显,能量供应充足.本次过程是由副高东移南退及中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产生的一次典型的暴雨天气过程
其他文献
该文研究采用超临界CO从扁藻中萃取EPA和DHA的最优化工艺条件(ABCD),得最高萃取率EPA为91.3℅、DHA为87.4℅,该法比溶剂法优越,为开发和综合利用海藻资源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
用分配法研究了煤油中羟肟类萃取剂N与胺类萃取剂N·HCl的缔合。得出缔合物的组成为2N·N·HCl,缔合常数K=10。通过测定N、N·HCl及缔合物的红外光谱,对缔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验证。
研究了伯胺N和TOPO的正庚烷体系,从硫酸介质中协同萃取硫酸铀酰的机理。研究发现:协萃萃合物的组成为(RNH)UO(SO)·TOPO,协萃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07×10。同时,对于TOPO单独萃取硫酸铀酰、硫酸以及与伯胺N的缔合反应等也进行了讨论,分别形成了组成为(TOPOH)UO(SO)·TOPO,(TOPO)HSO和3TOPO·RNH的化合物,其平衡常数分别为4.07×,2.66×10和1.6
研究了平衡水相pH值、水界相介质及温度对伯胺N-正庚烷/HO液-液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计算了界面吸附特性参数C和A。发现N的界面活性随平衡水相酸度、介质浓度或电荷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并对有关结果与萃取性能的关系做了分析和讨论。
利用2011年5月1日到31日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及WS重要天气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比较分析了2011年5月8-10日、19-21日山西省两次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给出这两次降水过程的异同点、系统演变特征、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及预报着眼点.1)2011年5月这两次降水天气过程是在相同的天气形势下(两槽一脊型),配合不同的影响系统发生的.2)物理量诊断分析:充足的水汽输送是这两次过程的共同点
本文利用高空探测、地面观测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1年9月9~13日出现在运城连阴雨中的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副高、700hpa切变线是这次连阴雨中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其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暴雨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附近,高层比湿峰值的出现预示强降水时段的开始,高层比湿峰值维持时间基本和暴雨持续时间相
本文针对2009年11月10~12日山西省出现的特大暴雪,对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环流背景、前期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云图演变等几个方面及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这次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北半球环流呈现明显高指数特征,全国大部分地区异常偏暖的背景下,暴雪伴随剧烈降温天气; ②300hpa辐散使得对流层上层具备强烈抽吸条件是造成强降水的重要环境因素。这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11年7月2日忻州市的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对EC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西南暖湿气流)及中低层切变线南压是造成本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北部湾,中低层的水汽输送比较充沛,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过程期间,物理量场表现出较强
本文从高低空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着手,对造成忻州市2011年7月2日和29日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了两次天气过程的异同点.通过分析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不同.7月2日和29日两次强降水过程,在500hpa高空都有西风槽存在,700hpa上都有切变线存在,两者都是西风槽加切变线引起的降水,前者没有副高参与,而后者则是西风槽、切变线和副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切变线的性质不同.2
强对流性天气十分激烈,容易成灾。其影响范围较小,持续时间较短,所以通常是一种局部灾害性天气。准确预报对流性天气,对防灾减灾,对人们及时有效防御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很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许多短时强对流天气局地性强,突发性大,预报员在遇到这类天气时常常很难把握,及时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报,因为预报工具只能参考图距间隔最小的雷达资料,给预报带来了困难。目前自动站资料已广泛应用于广大气象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