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与早期宫颈癌预后关系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早期宫颈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手术治疗为初治疗的早期宫颈癌患者50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详细记录临床分期、临床病理参数、术后治疗. 结果:对比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病灶血流灌注与宫颈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宫颈癌病灶血流灌注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间质侵袭深度>10 mm有关(P<0.05).宫颈癌患者的血管形成指数(Ⅵ)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有关(P<0.05).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流信号丰富者及血流不丰富但Ⅵ>3.97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比值比(OR)为12.5,95%CI:2.92~53.48. 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Ⅵ与病灶血流灌注丰富可作为预测早期宫颈癌术后是否应用辅助治疗的重要参数.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螺钉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1例成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探讨寰枢椎椎弓螺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和疗效.方法:31例患者术前均有寰枢椎不稳:新鲜齿状突骨折(Aderson ⅡC型)13例,其中1例合并C5骨折,1例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陈旧性寰枢椎脱位7例,寰椎横韧带断裂3例,创伤性枢椎滑脱2例,寰椎骨折4例.均采用直径3.5 mm万向螺钉,寰椎螺钉长24~30m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影像学特点,评价其在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67例(男17例,女50例,年龄59~83岁)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PKP治疗。
目的 总结评价胫骨结节下内侧开放楔形外翻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因膝骨关节炎伴有内翻畸形行胫骨结节下内侧开放楔形外翻截骨术患者19例,年龄30~68岁,平均50.7岁,所有患者均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
目的 观察皮耐克联合自体薄层皮修复下肢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交通等意外造成的严重创伤越来越多,下肢尤其是小腿外伤后骨外露是临床常见损伤,目前多用皮瓣、肌瓣转移或截骨后骨搬移修复,手术创伤大,操作相对复杂等缺点,供瓣区副损伤也较严重,而且费用高。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几年来,皮耐克(人工真皮)的出现给医学带来伟大变革,近1年来,我院采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修复下肢
目的:伴随着医学技术及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骨科老年患者的大手术开展的越来越多,由于老年患者机体的适应能力及自身基础疾病的影响,术后易发生电解质的紊乱,并发症会给患者及家人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优质护理对骨科老年患者大手术后电解质紊乱效果的观察。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in estimating single kidney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derived from low dose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MR Renography,MRR)and Patlak model in swine with u
目的 研究宫颈癌放化疗前后CT灌注参数变化对放化疗敏感性的评估价值. 方法 对我院59例宫颈癌放疗患者分别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59例患者根据临床疗效分为CR组(27例)、PR组(16例)、SD组(10例)、PD组(6例),比较以上四组不同疗效患者的CT灌注参数差异,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以评价CT灌注参数变化用于宫颈癌放化疗敏感性评估
目的:分析腮腺区结核CT特征及误诊原因. 材料与方法:搜集2006年至2016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腮腺区结核共16例,其中一位患者进行两次CT检查及手术,回顾性分析其发病部位、范围、密度、强化方式等CT特征. 结果: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1岁~80岁.12例术前CT诊断为多形性腺瘤,2例诊断恶性肿瘤,1例诊断为脓肿,1例诊断为淋巴结增生.病理证实2例为腮腺结核,2例为腮腺及腮腺区淋
目的:探讨逆行性肺动脉CTA造影技术在肺动脉CT成像(CTPA)中运用的可行性. 方法:将拟形CTPA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扫描,从肺尖部扫到肺底部,对比剂示踪技术.实验组采用逆行性扫描,从肺底部扫描至肺尖部.对比剂均采用400mgI/ml碘迈伦,其余扫描参数相同.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分别采用图像质量评分,CT值及对比噪声比评价图像质量. 结果
目的:总结3例肺吸虫病的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3年经我院收治的经证实肺吸虫病的患者3例,均为男性,年龄29岁~49岁,平均42.3岁,1例咳嗽、咳血、胸闷4个月,1例发热、胸闷6个月,1例腹痛、腹泻.采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扫描层后5mm,1.25mm重建. 结果:2例反复出现胸水,1例肝内出现条状低密度影,3例双肺外周区大片实变影,内可见索条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