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来源 :第十七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cc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模拟酶已经显示出抗菌治疗的前景,然而,金属价态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抗菌机制尚不清楚.本文设计了两种铜/碳纳米酶,铜价态分别为0和+2.结果 表明,铜/碳纳米酶具有价态依赖性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样活性.
其他文献
由刚性高分子和棒状胶体颗粒构成的分散体系,在颗粒浓度超过一定的界限后会自发取向排列形成向列型液晶。当前对刚性高分子和棒状纳米/胶体颗粒的溶致型液晶行为的理解主要基于Onsager 和Flory 等前辈的硬棒模型1-2,即棒状颗粒间除了排除体积效应外没有任何其他相互作用。
Pickering 乳液是由固体颗粒代替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液。与传统的乳液相比,Pickering 乳液有着更高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并且在食品、化妆品、涂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包含不同大小胶体粒子的溶液薄膜在蒸发过程中会出现大小球的分层,小球在上而大球在下[1]。这与传统理论的预测正好相反。因为大球的扩散常数比小球小,所以更容易在气液界面上堆积。
相较于传统化学凝胶和基于高分子化合物的物理凝胶,小分子化合物凝胶具有更加优异的流变学,特别是相变刺激响应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小分子化合物凝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应用。
金纳米棒是一种各向异性的棒状的等离子体纳米颗粒,具有尺寸可调、光谱范围大、与尺寸相关的光学相应等一系列独特的光学特性。特定波长的入射光,特别是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波长的入射光会导致金纳米棒表面电子集体振荡,产生两个等离子体共振带,使金纳米棒对光产生强烈地吸收与散射,从而在棒表面产生比较强的电磁场。
会议
Kirkwood-Buff 理论在化学与生物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展示出重要价值,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流体的结构与热力学量探究与计算中,成为探究溶液及胶体系统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工具。
油-水双相催化反应广泛用于实验室合成和工业生产,但由于油水两相不互溶,导致反应界面极小,反应效率极低。研究表明,固体颗粒稳定的乳液(Pickering 乳液)可提高反应效率。与常见的各向同性材料相比,Janus 材料具有非对称性结构,具有更好的界面活性,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定的Pickering 乳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微观尺度限域空间的界面物理化学调控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急需解决,已成为许多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卡脖子”瓶颈。如,生化分析中分子界面的作用机理、石油化工中多相膜分离的微孔界面可控性问题、能源材料中电池隔膜的界面稳定性问题等。
悬浮液的沉降性质与浓度不呈现线性关系,当颗粒浓度超过某个值后,普遍由于颗粒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导致样品性质变化。以TiO2 颗粒作为模型材料,研究了悬浮液的物理稳定性、流变性,以此对悬浮液的性质进行了分类:稀浓度悬浮液、高浓度悬浮液、固态悬浮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