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明代《大宝法王法旨》的修复

来源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六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大宝法王法旨》是一件研究西藏地方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文末钤盖的“如来大宝法王之印”,现收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和田玉质地,印钮作龙形,为明王朝永乐皇帝所颁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原件年代久远、保存环境较差,送修时破损非常严重,整幅作品布满通天裂痕、背后绫绢破损严重,纸张已十分脆化,部分纸张脱落,辨识文字困难,大大削弱了文物的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让其发挥研究价值以及对珍贵佛教文物的保护,北京市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请首都博物馆技术部对其进行修复性保护.此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明代时期佛教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的文章.我们请了专业藏学研究人员进行文字指导,文章首先介绍了明代大宝法王法旨的基本情况,对文物进行了病害调查,并对文物纤维材质、纸质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针对文物病害,分析比较各种保护修复方法,力争在修复材料的使用上更加接近原有材料.在修复中,一方面与科技结合,另一方面采取传统的修复方法,文章记录了文物的整个修复过程,包括拼接、清洗、揭去褙绢、揭去褙纸、重新上褙纸、隐补贴条、上墙、重装等步骤,对使用工具和方法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修复中的每一个步骤遵循可逆性原则,修复后使其恢复历史原貌,延长此件珍贵文物的寿命.
其他文献
近年来,手持式X射线荧光衍射仪(PXRF)作为一种有效的无损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在艺术品、文物的元素成分分析中.本研究通过PXRF仪器对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5个北魏时期石窟(76、80、90、133、163窟)进行了颜料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窟中多数调查点中都检测出砷元素的信号.由于砷元素Kα峰与铅元素Lα峰在10.5KeV左右处基本重叠,因此对砷元素和铅元素的信号分辨造成困难.由于铅元素的主要
在一定条件下,金属构件附近的木质构件会受到来自金属的不利影响.日本历史建筑物中常常可以观察到金属构件周边木材的白化现象.在历史建筑物旧岩崎家末广别邸(日本千叶县富里市)的铜制或铜合金制构件周围,存在此类木材白化现象.前期调查中发现,此类白化木材中存在草酸锌细小结晶颗粒.草酸可能源自金属催化的木材成分分解反应.草酸与木材中金属离子结合,可能导致了木材中草酸金属盐结晶形成.本研究开发并采用了滤纸法,对
明代《天工开物》描述了生石灰“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的消解工艺.为理解“风吹”消解技法,选取了传统立窑烧制的生石灰进行不同方式的消解实验,分析了生石灰及不同消解方式获得的消石灰的矿物成分,对消解后的石灰进行初步性能研究,发现《天工开物》描述的“质优”石灰石烧制的生石灰含有水硬性组分,“风吹”法消解的石灰保留了这些水硬性组分,与“水沃”比,“风吹”法石灰具有凝结时间短、早强、固化后强度适中等特点,
义乌春秋战国古井在考古发掘后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保护,现已出现许多病害,其中以古井的本体木材的糟朽最为严重,而糟朽木材的原址保存一直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难题,本文对义乌春秋战国古井进行了现状与病害的调查以及保护方案的设计,提出一种糟朽木材饱水保存的新思路,并将其应用在古井保存的实际工程中,但长期的效果仍需要时间来检验.
本文使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HH-XRF)、便携式激光拉曼光谱仪(P-Raman)和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Digital Microscope),对陈设于紫禁城建福宫内的掐丝珐琅铜缸和清宫旧藏的铜镀金嵌珐琅转鸭荷花缸钟的掐丝珐琅进行了原位检测分析,对其制作原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掐丝珐琅器物的原位分析方法选择进行了讨论.
自2003年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展倦勤斋保护项目取得成功以来,其建筑内檐装修保护的成功经验已经推广至整个乾隆花园保护项目.CRAFT培训项目(故宫-WMF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中心)作为乾隆花园保护项目的延伸,旨在为项目培养优秀保护人才.本文通过本人在培训项目中进行的两项保护案例,阐释了在家具和内檐装修保护中基于价值判断得出的保护理念,以及在此保护伦理指导下实施保
宣纸是书画文物修复中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选取相同原料配比、分别采用古法造纸现代工艺和现代造纸工艺制作的3种宣纸,通过pH值、颜色、抗张强度、耐折度和撕裂度等物理性能评价其耐久性.结果表明,古法纸耐久性优于现代工艺制作的宣纸.另外通过对酸溶木质素、酸不溶木质素、灰分和聚戊糖等纸张化学组分的分析可以看出,3种宣纸的聚戊糖含量相差较大,并且宣纸的耐久性与聚戊糖含量呈正相关性.
内蒙古博物院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合作开展的西夏文书修复项目,针对3件西夏文书的保存现状及其病害特征,研究、制定了修复方针和技术路线,依托日本传统纸质文物修复技术,在西夏文书修复中首次运用了日本传统纸张的修复工艺和材料,顺利完成修复任务,达到预期效果.其间并就日本文物修复理念、传统技术、纸质文物修复的基本方法与内蒙古博物院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和传授.
馆藏陶器出现的结晶盐病害常由其处所的微环境所致,本文论述了一件馆藏新石器时期彩陶鼓的病害分析及脱盐保护过程.该彩陶鼓在库房环境下出现局部盐结晶现象,结晶盐呈针状、成簇生长,经成分分析后发现其为醋氯钙石[Ca(CH3COO)Cl·5H2O].推断其形成原因应为储存所用的木箱产生的挥发性乙酸,与原本处于陶器空隙中的氯离子及陶器的主要成分钙离子形成醋氯钙石,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析出结晶.在此基础上,对彩
文化遗产是一座“活”的资料库,大型石质文物多直接存放于户外,面临严重病害,因此通过调查石刻病害从而制订合理的保护方案,是科学保护石刻的方法,本文以明孝陵徐达墓石刻为例,研究了石刻的病害,并对石刻保护方法做出了总结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