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土五祖及南能北秀的禪修方法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禅宗起源於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而成为传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师,直至菩提达摩东来中土传授禅法,而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依次传予二祖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成东土五祖,弘忍後出惠能与神秀,禅宗即形成惠能南宗及神秀北宗两大系统。本文试图探讨东土五祖及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等祖师的之禅法核心思想与修持方法,寻求对中国禅宗禅修方法的整体理解,以做为提供现代禅修者禅法思想及实践之参考。综述禅宗各祖师的修行方法,虽在方法、风格、方式等有所差异,但皆是强调自心本是清净,自心本具佛性的核心思想,乃至「南顿北渐」禅法虽有所别,皆是顿悟思想。因此现代人的禅修方式不妨融和南顿北渐的修行禅法,於思想中深信众生本具佛性,只因一时客尘所障,须舍除妄执回归真性;在禅修的实践方法上则可於每日忙碌及闲暇之余,以禅坐摄心扣紧所缘息妄渐修,而於日常的行住坐卧之中,以般若观照,观心无念、无住、无相,於一切法不执不取而见性成佛。
其他文献
本文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思想体系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探讨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五四”激进派文化先驱在探索中国文化现代性出路的文化思想演进。激进派文化先驱在新文化运动中一直存有“多元”与“一元”的思想吊诡,这也是“五四”激进派文化先驱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紧张中摇摆两难的根本原因。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被忽视的社团群体——章门做探讨。章氏的弟子,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层面上加以研究,梳理了章门弟子与章太炎之间的传承关系。
本文探讨清末时期教育变革中学堂经费短缺的筹措问题。论述了经费困顿状况与多样化的筹措方案。指出经费筹备方案的两面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但展筹款方式本身的弱点与缺陷致使经费的来源不稳定,也增加了近代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集权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满族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本文论述了晚清时期八旗制度变通的原因,旗籍松动进而变通旗制。然后分析了变通旗制的推行及其主要内容。最后阐述了变通旗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从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就进入近代转型期。本文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转型与政治变革的关系。通过文化与政治意义的界定,介绍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政治觉醒带动文化趋新,文化觉醒给予政治重大的反作用。
民国初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新旧思想更替的重要阶段。民国初期道德观念发生变化,本文围绕着如何看待传统道德和如何建设新道德等问题,思想界的争论作分析。一种思想认为圣人之言和传统的伦理纲常是天经地义的道德规范,另一种认为传统道德会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
汉学与宋学之争是清代特有的学术现象。如果以嘉道时期为界把清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明,那么在前期是汉盛宋衰。这两派论争,汉学采取攻势,占了上风,宋学居于守势,处于下风。而在后期,即晚清时期,随着宋学的“复兴”改变了以前汉、宋对峙的格局,出现了有利于宋学的变化。然而,晚清的汉、宋之争没有演化成旷日持久的对垒,最终被调合汉、宋的潮流所取代。从“鼎峙”到“合流”,就是汉宋学两方之离合交融在晚清经历的轨迹。
是否可能以及斯在价值差异、多元的条件下达致一种价值共识,这是迫切的现实与理论难题。本文在多元主义质疑的基础上阐述了可能性的理由,并归纳了目前达致价值共识的六种主要路径:意识形态建构、价值的社会契约、重叠共识、视阑融合、合理交往、价值澄明。文章最后指出,各种路径的共同关注点启示:追求价值共识要注重政治条件、语言基础和公共性的研究。
本文试图以佛教思想发展为线索,运用模式转换(Paradigm Shift)理论,分析早期佛教的“无我”到大乘佛教“如来藏我”模式的转换。
本文将以简化的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三者关系架构,来探讨当代“人间佛教学”研究领域之治学发展课题,其他诸如学会组织、学刊出版等其他学术建构机制,暂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