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动的地震学证据

来源 :2006年纪念松潘平武地震30周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hi9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增厚)、地壳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壳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的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面波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壳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显示了在周期T=29.2s和T=42.9s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图上,青藏高原东部(包括川西高原)呈现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多方面的结果表明,地震学方法为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提供了深部证据.
其他文献
地震灾害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不可逆转性,在震后快速有效的开展各项应急工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灾害损失.为此,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地震应急反应综合能力,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近年来,特别是在"十五"期间,甘孜州地震局在"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中,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有效整合防震减灾资源,不断增强甘孜州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
会议
期刊
自2001年长江三峡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并通过验收以来,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的设计建设和技术改造进入了数字化的崭新阶段.截至2006年6月,相继完成建设和改造的水库诱发数字
会议
本文简述了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及地震灾害概况,科学地分析了目前地震预报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现实应对能力,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作了初步判定,提出了减轻地震灾害必须走综合防
会议
第三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能力".(国发[2004]25号)也明确提出"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
会议
防震减灾是国家和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关注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目的是
会议
本文利用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的观测资料,对2003年云南大姚6.2、6.1级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S波分裂和震源参数方面的研究,以提取该序列演化的一些特征,用于地震序列分析和强余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省、市、县试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对保障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各项事业的
本文根据P、S的振幅并结合部分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1994~2005年川滇地区4个次级地块,即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川中地块、演中地块2.5级以上有良好地震波记录的925次地震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