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垦区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来源 :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old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从企业发展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这个层面入手,着重就垦区文化软实力进行论述。笔者认为,垦区要实现跨越工程这一目标,既要靠硬实力,还要提升垦区的软实力,从而为垦区的跨越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笔者从垦区文化力、凝聚力、公众素质三个方面来探讨垦区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对垦区文化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对如何提升垦区文化力、凝聚力和民众素质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他文献
构建和谐垦区是实现和谐黑龙江省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是对我们垦区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垦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的和谐精神,着力研究构建和谐垦区对策,大力推进和谐垦区建设,带领垦区人民群众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着应尽的贡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那么作为黑龙江垦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那么要想构建和谐区,笔者认为首先在最基层创造出和谐氛围十分重要,其次是构建和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突出的位置。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队”的大粮仓和“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肩负着难以推脱的重任。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长
近期世界粮食危机并非由于粮食供给严重短缺所引起的供求失衡造成的,而是由于国际生物能源化政策所赋予粮食的能源属性改变了粮食供求基本预期。再加上投机资金在期货市场的疯狂炒作赋予农产品金融属性所致。由于中国粮食实现高度自给率,暂且避免了此次粮食危机的影响,垦区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启到了积极作用。但长期而言,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不容乐
本文对黑龙江垦区建设300亿斤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进行介绍,提出保证垦区实现3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措施: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防减灾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本文对黑龙江省垦区如何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使命进行了探讨,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确保在保障市场粮食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以及企业增效等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搞活垦区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黑龙江垦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垦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强后盾。垦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要保护现有耕地;三是努力培殖粮食加工类龙头企业。
在黑龙江垦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管理经验、技术引进、资源开发、文化传统等方面积累起了宝贵的财富。而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品牌带动、经济和资源优势、科学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所积累和凝聚起来的雄厚的社会资本,又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黑龙江垦区社会资本的强大优势,以促进其经济的高速发展。
循环经济如今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从引龙河农场的实际出发,选择循环经济理念作为经济发展的准则,是文明、进步和明智的选择。本文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农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力推进生态场建设,更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多年来,引龙河农场农业机械更新力度不断加大,机械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经验不断丰富,具备与地方实施共建,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条件,以农机跨区作业的方式实施场县共建,对共建对象经济的发展和农场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引龙河农场农机跨区作业取得的成就与历史沿革,对引龙河农场农机跨区作业的进展进行了简述,并对引龙河农场进一步推进跨区作业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