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影响金属离子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第六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g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影响金属离子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29例38髋行RSAH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26-64岁,平均52.3岁,共34个血清样本.术前诊断股骨头坏死7例9髋;髋臼发育不良14例18髋,强直性脊柱炎2例3髋,骨性关节炎2例3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3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2例2髋.行单侧置换20例,双侧9例.使用BHR或BMHR假体7例,ASR假体5例,Conserve plus假体26例.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金属离子水平与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股骨头假体直径、假体型号、单双侧置换、术后Harris评分、柄干角、颈干角、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中心边缘角的关系.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假体头直径、中心边缘角、假体型号会影响金属离子水平并且均与金属离子水平呈负相关,金属离子水平与其他因素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术中假体精确置入,避免不良位置,合理选择假体对术后降低金属离子水平及患者关节功能评估有较大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报道了AIS患者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的肺功能有改善,然而关于肺功能改善的具体过程的报道比较少.该研究的目的旨在利用三维CT来研究AIS患者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肺形态的改变以及进一步阐释术后肺功能改善的过程.方法:我院自2009年4至2012年8月,一共有30例(9男,21女)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术后一周左右完成了全脊柱的三维CT扫描,CT扫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定义一组新的参数——脊柱-骨盆曲线和谐角(CHA),用于描述和量化相邻生理弯曲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正常志愿者93名及95例脊柱疾病患者(包括退变性脊柱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对所有志愿者及患者测量包括骶骨后凸角(SKA)在内的常见脊柱-骨盆矢状面局部参数和整体参数,并对所测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将脊柱-骨盆曲线和谐角(包括颈胸和谐角CTA:C2下终板中点与C7下终板
目的:研究腰骶部移行椎(LSTV)及相邻节段生理载荷下椎体节段间三维运动学特点.方法:L4/5间盘突出伴LSTV患者9例,为移行椎组;健康志愿者9名,为正常组.受试者均接受腰椎薄层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三维建模软件建模,将椎体模型与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下的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相匹配,真实重现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利用三维坐标系计算生理载荷下LSTV及相邻节段间三维运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改良双股钢丝前后挤夹固定治疗胫骨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膝关节胫骨嵴骨折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0~50岁,平均(19.5±10)岁,受伤时间4天-2年,均为Meyers-Mekeever分型Ⅱ型和Ⅲ型骨折.采用关节镜下改良双股钢丝前后挤夹固定治疗治疗.术后支具固定,4周后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术中未出现骨块碎裂、前交叉韧带损
目的:回顾性分析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接受重建手术的病例,探讨踝关节负重侧位X线片在踝关节骨折复位评估中的重要意义.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接受重建手术治疗的17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7~64岁,平均40.2岁.Takakura踝关节炎退变分级:1级7例,2级4例,3级6例.接受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例,踝上胫骨截骨术5例,踝上腓骨截骨延长术2例,踝上胫腓骨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 ⅠB、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并自制克氏针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和疗效观察.方法:2004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儿童Gartland ⅠB、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02例.全部采取骨折闭合复位(或局部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并自制克氏针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予以"8"字绷带包扎固定,视复查X线片结果,术后2~4周开始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2例存在针孔
目的:研究椎旁肌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于后颅窝减压术前后表达的差异,探讨PFD术对Chiari畸形/脊髓空洞伴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失神经支配的改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PFD及二期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14例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患者,于PFD及矫形术中分别切取颈胸段脊柱两侧椎旁肌中的部分竖脊肌组织.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椎旁肌细胞Bax与Bcl-2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医源性因素.方法:首先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7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腰4/5节段)接受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94例,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者161例,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者133例(保留邻近节段的后韧带复合体),明确邻近节段后韧带复合体的保留是否能降低术后ASD的发生率.其次,选取新鲜的成年猪腰椎标本12具,取其L1~L5节段.将
目的:探讨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顶椎三柱截骨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情况.方法:本组病例为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因先天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接受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患者.定义C7偏移为C7铅垂线到骶骨中垂线的距离.冠状面平衡类型分为:Ⅰ型(平衡状态),C7偏移小于2cm; Ⅱ型(凸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凸侧偏移大于2cm;Ⅲ型(凹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凹侧偏移大于2cm.定义术后冠状面失
目的:通过对颈椎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的回顾性研究,观察颈椎生理轴线及运动功能,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生理轴线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并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中体位对术后颈椎中立位生理轴线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于2008~2012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CDR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颈椎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平片,并同时收集患者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