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地航天器实现自主导航的几种可能途径

来源 :2002年航天测控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h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近地航天器实现自主导航的必要性,接着分析几种较为现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其中包括利用卫星式全球导航系统、我国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和广域增强系统等.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航天器利用GPS进行自主导航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最后指出,为提高我国高价值军用卫星的实战能力,还需要加快我国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并研究不依赖任何人造信号的全自主导技术.
其他文献
研究了中继卫星系统(TDRSS)进行精密轨道确定的可行性,并且定量分析了各种摄动因素对中继卫星和用户星的影响,并用GPS实测数据和同步卫星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演算,得出了初步
径向速度是导弹和航天器的重要测量参数之一,可通过测量运动目标相对测量站的多普勒频率来求得.在测速方案中,按实现方式的不同,分为模拟环测速和数字环测速.以数字化为核心
阐述了设备内部组合频率干扰出现的机理,分析了内部组合频率可能对测控带来的危害,强调了对设备内部组合频率进行预测的重要性,介绍了用于预测内部组合频率干扰的程序.
从小卫星技术的特点出发,结合航天试验靶场现状,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小卫星在试验靶场中的应用前景,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从可靠性分析入手,利用设备可靠性指标计算设备备件配置数量,有其合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可避免盲目、低效率的开销,提高设备备件利用率.本文初步探讨用代数方法近似估算来计
目前T信号控制台大多以单片机控制为主,人机交互性、适应性较差,不具备现场技术开发能力.以工控机为依托,Microsoft Visual C++5.0为开发平台,WINDOWS NT WORKSTATION4.0为操
研究了由相对于双星的距离差量测与惯性测量系统构成实时的适用于跟踪高动态目标的组合导航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相对于双星的测距差对于惯性测量系统沿双星连线轴向的测量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空间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展,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位置变得日益拥挤.围绕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同步轨道资源,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诸如在同一位置上,通
介绍了发射场区电磁干扰源,详细分析了发射场区测控、通信、气象系统电子设备的干扰特性;对发射场区电磁环境进行了测试和简要分析;重点分析了西昌发射场区电磁兼容性并得出
较全面地综述了国外现代军用小卫星的发展、应用及未来的计划,阐述了开发军用小卫星所需的新型测控体制以及相应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