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在瓦甓”的反思从小横山东晋南朝墓出土砖铭谈起

来源 :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小横山东晋南朝墓出土砖铭为切入点,分类讨论了砖铭的性质和形式构成,从学术和艺术两方面,展现了在现代考古学背景下研究金石材料的可行路径。同时,为了反思“道在瓦甓”这一概念,本文尝试梳理出清末古砖鉴藏活动中隐含的叙述语言,这一语言体系笼罩了整个清末金石鉴藏群体。而在这其中,吴昌硕对于艺术的感知力和创造力高出众人。最后,通过回溯“道在瓦甓”的出处——《庄子·知北游》,解读其文本,我们可知“瓦甓”不过是一个符号,庄子意在阐述道无处不在的思想。而人们必须通过认识事物形而下的特性,才能获得形而上的体验。
其他文献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文物部门巡查、调查了大部分长城段落。本文结合盟、旗县的长城保护工作,总结了一段时间内长城保护工作的情况、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发现通过完善基础性保
会议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伊金霍洛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蒙元文化传承的集中地,留下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遗迹。这里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无疑是具有独特的地位的。长城,不仅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更是中华民族脊梁和不屈
会议
  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渐兴,而当时文人学者的研究兴趣,并不仅限于汉魏碑刻,金石学者黄易曾先后得到两种明初宋克书《七姬权厝志》的拓本,由于《七姬志》真本稀见,备受世人珍视,黄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类石刻文字遗迹,以其书体演进时期特有的“原生态”性质,成为书法研究中寻根探源、变化出新的有益补充。东汉是隶书和别体共融,完成隶书审美艺术转换的
  本文作为修史者的汇报,首先阐释对专门史基本理念的认知、剖析。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篆刻史就是印学方志,也就是正史的一个块面。紧接着是导论,亦即绪论,站在宏观立场对篆刻学本
  钟刚中是二十世纪京城闻名的篆刻家和书法家。他早年投身政界,但同时涉足印坛,篆刻成就在北京颇为人知,与其交往者多为政界人物、文人学者,其印风属于吴昌硕篆刻风格的变种之
  《陈曼生手札墨迹》,小行草书信札十三通。自溧阳狄学耕甲申跋后134年间,学界多以为是陈鸿寿与汪梅鼎(澣筠)札,然而两人之间却乏交往踪迹。文章通过陈鸿寿族弟陈文述所著《
  周菊吾先生是四川知名学者和篆刻家,其《日精精舍读印记》手稿记录了他所看到的印谱资料,他从印谱中双钩描摹了许多印蜕,并摘录其中部分序跋和边款。本文以《日精精舍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