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罗布麻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来源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大花罗布麻根、茎、叶、花四部位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分析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Folin-Ciocalteu法、NaNO2-Al(NO)3法分析罗布麻的根、茎、叶、花四部位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三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 结果:大花罗布麻总酚含量次序为:叶>根>花>茎,各样品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根、茎、叶、花中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3560.19~6273.23、13.45~22.01和3582.2~6286.68mgGAE/100gDW,其游离态多酚占总酚含量百分比平均为99.60%;游离态黄酮、结合态黄酮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介于1080.3~2488.21、9.69~28.59和1106.81~2516.8mgRE/100gDW,其游离态黄酮占总黄酮含量的百分比平均为98.64%。大花罗布麻提取物中多酚主要以游离态存在,其中罗布麻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ABTS+·能力和总还原力最强,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500)。 结论:大花罗布麻各部位中含有较丰富的酚类物质,且不同部位间有显著性差异,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大花罗布麻全株可以作为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正常人骨度分寸法与体表标志法定取百会穴位置是否一致.方法:对60例正常人相关体表标志和发际进行测量,分别计算骨度分寸法、神庭与脑户穴中点、耳尖与耳垂轴线的连线与正中线的交点以及前顶穴后1.5寸四种取穴方法所取百会穴至前发际的距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述四种方法所取百会穴至前发际的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人按体表标志法与骨度分寸法所取百会穴位置一致。按耳部体表标志取穴时应以耳尖与耳
目的: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据挖掘手段从繁杂的文献中提取潜在的知识与规律,挖掘对一些常见病症具有特异性效果的放血量以及放血方法.总结刺络放血疗法中关于放血量与方法的应用规律和临床意义,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方法:以收集到的期刊论文中关于刺络放血病例的治疗为样本数据,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根据自建的刺络放血数据库平台,录入筛选归纳总结最后提取所需内容,进行刺络放血疗法中关于放血量与方法的
目的:观察"益肾调督"针灸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上针灸防治AD提供确切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Wistar大鼠(SPF级、雄性、体重200±20g)40只,运用大鼠海马注射Aβ1-42的模型复制方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灸治疗组,除针灸治疗组外其余各组相应处理后均常规饲养,针灸治疗组采用针刺加灸"百会"和"肾俞"穴的治疗方法,每日1次,7天为一
目的:通过观察骨髓细胞DNA切除修复蛋白DNA聚合酶β(POLβ)的表达、蛋白量以及mRNA转录等,探讨针灸改善骨髓抑制,提升白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昆明种小鼠2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56只.用环磷酰胺(CTX)造成骨髓抑制模型.针刺组、艾灸组选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分别进行针刺、艾灸,正常组、模型组每日陪同针刺组和艾灸组抓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穴联合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功提取培养HUCB-MSCs,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96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PBS移植组、模型+HUCB-MSCs移植组以及模型+HUCB-MSCs移植+电针督脉治疗组.分别在脑缺血术后7d、14d和28d通过改良的神经功能缺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抗氧应激能力的机制.方法: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5只.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rf2蛋白的表达,采用图象分析系统测定视野中Nrf2蛋白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平均光密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层表达Nrf2蛋白的阳性细胞数稍有增多,但尚未有统计学意义,着色亦无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平补平泻法对脑出血家兔血肿周围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手法在针刺治疗效应中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和手法组,每组各10例.自体血二次注血法复制急性脑出血模型.留针组和手法组造模成功后选取患侧头穴进行治疗,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即刻、第3天和第7天应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观察各组家兔血肿周围脑组织rCBF、rCBV和MTT的变化.
目的:研究体外适宜温度刺激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ATP、ADP、AMP、ATP/ADP及EC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灸法中温热刺激温阳作用的能量转换机制.方法:选取原代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为正常组(37℃)和体外适应温度刺激组(40℃),适宜温度刺激组40℃刺激30min,每天2次,连续刺激3天.两组细胞分别于每天刺激结束4~6小时后用MTT比色法观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活力;第3天刺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胃运动的影响、胃扩张和针刺不同穴位对小脑顶核(F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明确不同部位穴位调节胃运动的效应规律与小脑FN在针刺调节胃运动的中枢整合中的具体作用特征,探讨针刺调节胃运动的中枢机制.方法:在麻醉状态下,应用胃窦内置压力感受水囊观察电针足三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通过胃体内置球囊和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分别记录30mmHg压力扩张胃体与针刺足三里、曲池
目的:观察电针任督脉经穴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病理形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电针联合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体外培养、扩增人脐血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并描绘其生长曲线.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B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MSCs移植+电针组,各组又分为术后7d、14d及28d 3个时间段.采用线栓法建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