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地区被动式低能耗办公建筑能耗模拟计算数据与实际运行数据的对比分析--以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办公楼为例

来源 :2016年第三届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cc7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Design Builder软件对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被动式低能耗办公建筑进行能耗模拟计算分析,并结合实际运行数据对比分析差异原因,为寒冷地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能耗模拟应用的合理性以及运营管理与模拟优化运行策略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兴起于德国的被动房要求建筑具有极好的气密性与建造质量,这可能导致减慢建造速度,并影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中国化的被动房)的推广.相对应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可以提升建造速度,同时保护施工现场环境.如能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相结合,不仅可能达到被动房标准,而且可能提高建造速度.设计与建造装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需要注意两个要点:因现场装配产生的缝隙及因装配式结构,通常为钢结构,产生的热桥.以位于
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处于发展初期,科技部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文件中指出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全年通风供冷供暖15kWh/m2·a的能耗指标.本文从上海地区冬季供暖现状着手,对上海地区4万余户住宅用电及供暖能耗进行分析,并通过2013年冬季大量问卷调查、实际采暖季温度监测,从供暖能耗、室内热环境、供暖形式、供暖愿望、居民满意度等方面对当前上海地区的供暖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该地区一户典型居民,
以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项目为例,介绍BIM技术在被动房的整个设计-建设-运营各阶段的应用状况,给出项目中BIM模型的审核流程,指出当前BIM应用状况方面的不足,从项目全寿命周期考虑提出以后BIM的发展方向,为以后项目的BIM应用提供参考.
随着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的不断普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因其能源效率高、对环境污染少且舒适性高等的特点,成为目前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的重要建筑形式.本文结合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项目,对被动房的建筑保温设计、建筑气密性设计、空调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适宜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的建筑技术,并提出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策略.
被动房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高能效建筑,其采暖及制冷负荷都要显著低于普通建筑.通过具有良好隔热能力的围护结构以及遮阳系统,被动房在空调季的显热负荷相比普通建筑会有明显下降,但其潜热负荷却因为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而未必会有所减少.一旦潜热除湿负荷持续高于显热制冷负荷,普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就很可能难以同时匹配制冷及除湿需求,从而出现室温过低或除湿不足的情况.本文以一座示例建筑的典型户型为例,分别在天津、上
采用动态能耗模拟计算软件TRNSYS,对北京市某一办公建筑风机盘管加新风(简称常规系统)及加装能量回收装置的系统分别进行动态计算,探讨不同排风、新风比下,空气能量回收系统的节能性.在综合考虑能量回收装置、风机增加能耗的前提下,设置排风、新风比为20%、40%、60%、80%、100%时,空调系统节能率分别为3.31%、6.58%、9.87%、13.12%、16.30%.因此,为了保持空气能量回收系
对太阳能光伏组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各组件的应用特点,建立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铜铟硫、铜铟镓硒、碲化镉等6类光伏组件试验台,对不同组件、不同安装倾角下的发电量进行比较,得出碲化镉薄膜光伏组件的年发电量最高,在38°倾角安装角度工况下,碲化镉薄膜光伏组件装机容量240W,年发电量达到258.31kwh,单位面积年发电量119.59kWh/m2.结合实验数据,在北京地区碲化镉薄膜光伏组件立面安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建筑的需求量增大,对商业建筑的品质(功能性、多元化、体验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民用建筑能耗大户,商业建筑如何实现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兼顾顾客体验和生态节能,将是建筑行业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和建筑节能设计手段在设计阶段如何实现商业建筑设
分析了德国被动研究所的节能性能分级体系和气候区划分规则,介绍了Ψopaque值的计算方法和PHI节能的分级原理,阐明了不透明部分的线传热系数与门窗节能等级的关系.
研究超低能耗建筑不仅可以满足降低建筑能耗,增强建筑内部舒适度的需求,还对促进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文章以该建筑为例,针对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零碳建筑,从绿色建筑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和太阳能、地热能等可持续性能源应用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适宜夏热冬冷地区能够在能源方面自给自足的可持续性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