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50年一遇冰雪气象服务发挥巨大效益

来源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位于安徽省江淮南部地区的桐城市(县级市)遭遇50年不遇的连续低温冰雪灾害, 时间之长、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均为历史之最,连续21天降雪不止,总雪量达到60.9毫米,其中有两个大到暴雪日和两个暴雪日,测站最大雪深23厘米,全市平均最大雪深达30厘米,山区部分达100厘米;持续一个多月的低温寒冷天气,连续结冰天数长达36天之久,最低气温达-7.6℃.这次罕见降雪过程导致了全市受灾人口64.16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130万元.桐城市气象局众志成城,出色地打了一场持久而艰苦卓绝地抗灾攻坚战,特别是1月27-28日连续暴雪过程超前准确服务,并促使政府部门提前36小时在全省最早启动自然灾害应预案,为取得抗击冰雪灾害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经过市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全市广大干群的奋力抗灾,全市灾害降到了最低程度,创造了巨灾面前,全市无一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奇迹.市长在总结会上表彰气象部门立下头功,夺取抗冰雪灾害的彻底胜利第一归功于气象部门准确超前的预报服务.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云贵高原中小城市楚雄市的人口逐渐增多,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城市气候效应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楚雄市的发展,原气象观测站已包围在城市高楼大厦之中,对全州没有什么代表性,在2002年楚雄州气象局决定将原气象观测站迁址南郊。通过对楚雄市2002年、2003年新旧气象站气缘资料的对比分析,重点对其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楚雄市城市热岛效应白天强于夜间,与其它大城市的城
采用1960~2000年位于天山两侧的4个探空站逐日探测资料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观测资料,利用经过5点平滑处理的曲线趋势对比和线性相关的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了41年来4个探空站夏季0℃层半均高度变化和冰川观测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夏季0℃层高度在1970年代后与零平衡海拔高度、消融区面积、纯物质消融量和融水径流深4个物理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与积累区面积、纯积累量、纯物质平衡总量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水文站1961~2004年的气温、降水、径流实测资料和NCEP/NCAR 500hPa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和田河夏季流量的变化及其对流域内0℃层高度以及山区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4a来,和田河夏季平均流挝、和田市0℃层高度呈不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和田河流域山区的夏季降水量呈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和田河夏季平均流量、和田市0℃层高度在19
利用陕西省82站33a(1971~2003)逐月降水量资料,根据气候系统陆--气相互作用理论,以“陆面过程”为物理基础,结合大气环流的重现期,用秋、冬季降水量场与4~10月降水量场的相关关系建立预测模式,预测4~10月全省降水量的分布。预测试验初步得出,秋冬季降水量场与4~10月降水量场相关系数为0.9028~0.9218,预测模式拟合相对误差为4%~7%。1964年和2003年全省性涝年回报试验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格点资料,对2005年出现在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秋季连阴雨中一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风槽、低涡切变和副高。水汽条件中,700hPa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和其散度的辐合中心与暴雨落区基本重叠,强降水出现在高层峰值与低层谷值之间的时段内,说明比湿高层峰值和低层谷值的出现对暴雨的开始和结束有重要的预报意义。θse分析表明:致洪暴雨出现在55
本文对精密工程测量进行了回顾,从精密工程测量的理论和方法、精密工程测量的应用以及其最新进展并进行了阐述,对精密工程测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文从JSCORS网络RTK技术原理、外业观测、坐标转换、正常高计算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RTK作业中与测量成果可靠性和精度有关的几个主要问题,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信息化测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依托从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到输出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与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管理与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和增值服务,面向市场,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CNGI对测绘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理信息的数据采集获取、处理、管理、服务等几
本研究以任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CAD图形文件转换到WGS_84大地坐标系的MapInfo图形文件为例,介绍了不同软件平台下坐标系统转换的实现方法。
从中纬度海流区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诱因,提出了冬季黑潮海域海气相互作用和雪灾发生发展的机制,分析发现:2008年1月黑潮海域海表温度明显较往年偏暖;黑潮海域海表温度正距平区上对应着大气温度正距平区和大气位势正距平区,且气温正距平区、位势正距平区与海表温度正距平区有明显的正相关.分析认为:黑潮海域通过与大气的强烈的热量交换,使海表温度正距平区上方的大气产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