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習刻甲骨初探

来源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习刻",这里指的是土于殷墟、间杂于殷墟龟甲及卜辞中练习契刻文字的作品.姚孝遂、肖丁先生认为, "通常的习刻指尚在学习阶段的契刻而言".他们同时指出,"我们过去对习刻的判定工作,不太注意.实则这一工作不容忽视."李宗焜先生《甲骨文字编》凡例"二十一、关于习刻"提出, "许多甲骨工具书不采录习刻.但习刻并非完全是向壁虚造,不宜一律摒去,仍斟酌采入并加以注明".过去虽曾有学者论及殷墟习刻,但多为举例性质,对习刻作较全面探讨者尚未见到.本文尝试讨论习刻的判断标准、契刻材料、内容、字形与时代、存储等问题,以就正于方家.
其他文献
美学和美术学的学科误解会导致艺术教育的管理无序.美学和美术学在新旧学科专业目录中并不一致,美学由二级学科归零,美术学由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美学和美术学的区别主要
在美学视野下,古道“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世界传播美学思想的重要桥梁.丝路上的中国美学思想传播不同于现代西方美学对亚洲文本式的传播,中国美学思想被西方引进与接受是通过
  昆曲对粤剧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粤剧逐渐成熟之后,却形成了与昆曲之“雅”相对的地方化、通俗化、大众化艺术特质。昆曲通过发扬“雅”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而获得生存空间
日本文化的“空寂”美学及其隐藏的矛盾性格,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安藤把早年的游学经历和作品中的人格、语言与手段的对立融为一体.深院、高墙、灰色调是安藤的
画学界主流观点将查士标的山水画风界定为“风神懒散,气韵荒寒”,未能揭示查士标山水画的主要风格特征.本文依据流传下来的查士标大量画作、书作、诗作及题跋,将其山水画风格
中国古典绘画空间问题是“中国美学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清醒地认识民族绘画的本来面目”的重要路径,对其阐释及理论重建,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学术自立的途径与策略”.宋
淮北原生态剪纸的图式特点是根植于淮北平原这块大地上淳朴民风的艺术再现,是千百年先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遗风,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丰富了地方
两宋造物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在思想领域,理学的产生与文人所倡导的审美趣味对造物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化领域,绘画艺术浸染,使得
从类书的起源、性质、体例和目录学等本体分析,类书收录范围广泛,更是与集部关系密切;从类书与总集、文体、诗文创作等文学体裁和创作的关系来看,类书与它们之间或者互为影响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翻译的作用无疑已变得越来越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翻译研究已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英国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学者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