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关穴"浅层刺激是否对心律失常具有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每组10只。麻醉后持续监测心电图(ECG)30min,心电监测第5min时,生理盐水组耳缘静脉推注生理盐水,其它三组推注造模剂。造模前60s,手针组和电针组针刺家兔右前臂"内关穴",进针深度均为3mm,手针组行震颤催气手法10min,电针组以20Hz连续波电针10分钟,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不做针刺。心电监测结束后记录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除生理盐水组外,另外3组造模后均可诱发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手针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比模型组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组和电针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均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与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20Hz和手针行震颤催气手法,刺激"内关穴"浅层均可以有效减少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两种方法的效果相当;但是手针浅刺行震颤催气手法刺激"内关穴",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较电针20Hz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