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交实验法研究Fe、W和WC对Co基胎体耐磨性的影响

来源 :2010海峡两岸超硬材料技术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不同烧结工艺参数下,w、WC和Fe元素对Co基胎体耐磨性的影响,使用自制耐磨性测试仪对胎体耐磨性进行测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烧结工艺参数下,添WC比添加W和Fe对胎体耐磨性有更明显的提高。
其他文献
2010年为LED扩展的“大霹雳”年,以三星领衔的多家LCD品牌预计将推出以LED取代CCFL为背光的大型电视。尤有进者,世界各国多布局以LED取代白炽灯及荧光灯,中国更推出百城万盏的路灯计划。台湾虽LED芯片产量最大,但这个看似光明的前景仍建立在代工的“微笑曲线”下。2012年起三星将以台湾的经验自行生产LED的芯片。中国大陆的LED代工企业也将形成气候。台湾亮丽的LED行业可能步上DRAM及D
天然石墨是目前人工合成金刚石的重要原料,除对结晶程度、粒度的要求外,对纯度及有害元素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金刚石合成所用天然石墨应具有极低灰分,其杂质的种类、含量及状态都是影响金刚石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天然石墨原矿、高纯石墨及其合成的金刚石进行了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碳硫分析仪、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电子能谱(EDX)等测试分析,研究了天然鳞片石墨作为合成金刚石碳源的
本文对纳米金刚石颗粒的表面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合提纯工艺、热氧化改性过程和颗粒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过程,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纳米金刚石表面元素组成与原子键合状态,利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对颗粒表面官能团构成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对在水介质中颗粒的表面动电位进行了检测,分析了颗粒表面性能差异对其表面荷电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工艺对颗粒进行处理,将对爆轰纳米金刚石表面
本文研究了国产和进口1200#树脂金刚石砂轮特性对背磨硅片表面磨削质量的影响,包括硅片亚表面损伤深度和粗糙度的检测方法,不同砂轮磨削后IC硅片亚表面损伤深度和表面粗糙度Ra值的检测数据,分析了砂轮磨削功率(电流值)与硅片亚表面损伤深度的对应关系等,结果表明:国产1200号树脂金刚石砂轮性能满足工艺要求,其亚表面损伤深度为O.79μm,表面粗糙度值Ra为9.76nm;进口砂轮亚表面损伤深度为1.55
在超硬工具的烧结过程中,由于结合剂与磨料之间热膨胀系数的不同,容易在其界面处产生应力,进而降低工具的使用性能。本文通过同一成分的普通陶瓷结合剂与纳米陶瓷结合剂的对比实验,运用抗折强度、SEM等手段研究了粒度及结合剂类型对界面应力的影响,并将高强纳米陶瓷结合剂粗粒度超硬工具应用于工业化。结果表明:随着超硬磨粒颗粒变粗,结合剂-磨科界面积累的应力变大,界面产生微裂纹,超硬工具的强度降低;纳米陶瓷结合剂
我国的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发动机油消耗较大,维修费用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发展。使用纳米金刚石发动机油精使此问题得到重大突破,使机油消耗率降低了42%,并且减少了易损件的更换,大大延长了发电机组的工作时间。
本文研究了冷压、温压及冷等静压三种不同的成型方法对砂轮的均匀性及使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砂轮成型后的尺寸,烧结后的硬度、强度、密度以及砂轮的使用情况,证明了温压和冷等静压成型均能提高砂轮的均匀性,其中冷等静压成型的砂轮均匀性更好。砂轮均匀性的提高能够提高砂轮的修整间隔,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本文采用洛氏硬度计和磨削试验研究了CBN磨料含量对磨盘硬度和磨削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和抗折强度测试研究了CaCO3造孔剂含量的变化对造孔效果和磨盘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BN磨料含量的增加,磨片的硬度呈下降趋势,而磨削比先升高后降低,在cBN磨料含量为53wt%时磨削比最高;以CaCO3作造孔剂,较低的用量即可达到较高的孔隙率。根据试验结果制备的陶瓷结合剂CBN磨盘对430不锈钢的磨削效
采用自由烧结工艺分别在860℃、900℃、940℃进行Co基胎体烧结试验,测试胎体烧结后致密度、收缩率、硬度、抗弯强度等性能;通过SEM分析胎体断口情况;通过测试烧结后胎体中金刚石的冲击韧性值。分析高温下自由烧结对金刚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o基胎体在940℃烧结性能优异,致密度>95%,硬度>96HRB,金刚石强度没有明显降低;采用自由烧结Co基胎体制做异型刀头,并应用于钻切高配筋率钢筋混凝土
本文打破树脂超硬制品中加入Cu粉的传统思路,采用铜锡合金粉作为树脂结合剂的添加剂.通过抗弯强度、硬度、TG-DTA、SEM、EDS等分析方法对采用Cu粉和铜锡合金粉作添加剂超硬制品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微观结构作了对比分析,对二者对超硬制品力学性能影响的机理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在提高制品强度方面,Cu粉效果好于铜锡合金粉;但在提高制品硬度方面,Cu粉的效果差于铜锡合金粉;二者都提高了树脂结合剂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