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因素对碳钢接地材料腐蚀性影响

来源 :NACE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国际腐蚀大会暨第三届NACE上海国际腐蚀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one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环境因素对碳钢接地网材料腐蚀性有很大影响。为此,采用在60℃恒温烘箱中模拟土壤环境因素中的含水量、pH、总含盐量、酸度、碱度、SO42-浓度、Cl-浓度七个因素研究土壤腐蚀规律。恒温加速腐蚀一个月后计算腐蚀速率、观察腐蚀形貌并研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随着Cl-浓度增加腐蚀性增强,当Cl-浓度78 mg/kg时腐蚀速率突然变小;pH增大腐蚀速率先减小后增大;SO42-浓度、总含盐量、酸度和碱度的增加土壤的腐蚀速率增大。
其他文献
H2S和Cl-对于促进316L不锈钢腐蚀具有协同作用.本工作利用线性极化、电化学阻抗(EIS)等电化学测试研究了316L不锈钢在高浓度H2S-Cl-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在60℃、含1.5×105 mg/LCl-的饱和H2S溶液中,316L不锈钢经过5至30天的腐蚀浸泡后,线性极化和EIS结果表明,随腐蚀时间增长,参与反应的电荷转移加快,钝化膜溶解加速,耐蚀性降低.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对X65及新研制开发抗CO2腐蚀的含3%Cr低合金管线钢在不同温度下的CO2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X65管线钢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在80℃附近达极大值,含3%Cr低合金管线钢的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呈单调增加趋势.X65管线钢腐蚀产物膜以FeCO3晶体堆垛为主要特征,含3%Cr低合金管线钢腐蚀产物膜主要由FeCO3和Cr(OH)3组成,随温度升高腐蚀产物中的
通过腐蚀模拟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H2S分压对316L不锈钢在含Cl-条件下的点蚀行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随H2S分压的升高,316L不锈钢试样表面钝化膜局部出现破损,点蚀电位及钝化膜电阻均明显下降,点蚀敏感性提高.H2S分压增至100 kPa时,样品表面可以观察到明显点蚀形核,与无H2S条件相比,膜电阻显著减小,难以维持良好的钝化状态.
介绍了新型纳米改性含氟聚芳醚酮聚合物及其高分子合金涂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将钛纳米高分子合金涂料制成油井管涂层后,与目前国内外油井管所用涂层进行性能比较。结果显示,钛纳米高分子合金涂层在附着力、抗冲击、涂层硬度、耐磨蚀、耐高温、耐高压等物理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结合埋地管道的使用环境和特点,提出了新型可自修复多层环氧粉末管道外防腐蚀层(Amanda-T-Coating)的设计。通过试验研究,探究了这种新型可自修复多层环氧粉末管道外防腐层的性能,与涂装工艺的适用性等。结果表明,该涂层系统有良好的防腐蚀性和涂装工艺适用性。
3PE涂层由于其稳定的高品质性能在中国管道工程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近年来,在某些管道现场调查中发现有大面积的剥离现象,对管道安全产生较大威胁。为了找到涂层粘结失效原因,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防腐蚀层相关技术标准,从防腐蚀层结构、原材料性能指标、表面处理要求、涂装工艺要求、质量检验等五个方面讨论国内外防腐蚀层主要技术指标的差异,考察不同技术指标对3PE使用性能的影响,分析3PE防腐蚀层在使用过程中
连续油管井下作业技术已经成功地广泛应用于非酸性环境,向酸性环境下的推广应用中,由于酸性环境含有H2S,碳钢连续油管面临H2S导致的损伤,特别是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本文以Φ38.1 mm×3.18 mm规格的CT80碳钢连续油管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力环加载和四点弯曲加载对连续油管进行了SSC试验研究,并针对通过SSC试验的试样开展拉伸试验和弯曲试验,对比分析材料在遭遇H2S环境后的性能变化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两种3Cr钢在模拟中海油CO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在温度为60℃,CO2分压为1.5 MPa以及介质流速为1 m/s的条件下,两种3Cr钢呈现较明显的均匀腐蚀,平均腐蚀速率分别达到1.3614mm/a、1.2172mm/a.结合SEM和EDS分析手段研究了3Cr钢的CO2腐蚀产物.结果表明,其产物为富Cr产物膜,Cr的富集程度越高,Cr和Fe原子的分数比越大,产物膜的保护性能
本文介绍了国外一种应用于大口径管道补口上的热缩材料,实验室性能检测和西气东输一线管道补口修复应用表明德国Vogelsang热缩压敏带具有良好性能。对补口修复后防腐蚀层安装质量进行了检测与评价表明该材料可有效提高补口的使用寿命。
为了增大金属敏感膜光纤腐蚀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提高传感器的检测能力,本文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除去包层的多模光纤纤芯上制备了导电层,然后通过电镀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单层和阶梯型结构的Fe-C膜光纤腐蚀传感器,通过SEM、XRD等方法对Fe-C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光学测试,研究了光纤腐蚀传感器输出光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Fe-C膜的厚度大于一个临界值时,膜腐蚀的初期光输出强度无明显变化,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