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基因确诊肯尼迪病的肺功能特点

来源 :广东省医师协会第四届神经内科医师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肯尼迪病的肺功能及基因特点,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了解该病肺功能变化。方法 收集于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四科就诊的6例男性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后测序,收集阳性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肺功能+呼吸肌力特点。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0例CI患者发病72h、第7d、第14d的血清NSE含量,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的血清NSE含量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病情的关系。
会议
目的 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不良事件.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分别按照不同的时间窗和TOAST分型进行分组,均予rt-PA 0.9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脑疝、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会议
目的 评估在巴曲酶治疗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护照射病变血管是否能够增强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其使用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自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间于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共收集起病在12小时内的急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及治疗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生理盐水250ml加入巴曲酶10单位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病变血管
会议
目的 探讨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胱抑素C)变化与血肿形成型出血转化脑梗死的关系,并总结分析血肿形成型出血转化脑梗死脑血肿形成(parenchymal hematoma,P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30例血肿形成型出血转化脑梗死患者及3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非血肿形成型出血转化脑梗死患者,记录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史及心房颤动史等),并检测血清胱抑素C(乳胶免
会议
目的 观察血清脂蛋白(a)[LP(a)]在缺血性脑卒中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P(a)水平,与21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1)脑动脉硬化(A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脑血栓形成(CD急性期LP(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O.05或P<O.01).
会议
目的 探讨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6例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例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施行支架置入术;结论 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后严密观察以及周密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会议
目的 运用DTI技术研究卒中后MCI患者脑白质各向异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以探讨脑白质纤维束连续性中断与认知功能下降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收集发病14D内且既往无认知功能障碍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完善DTI检查,并进行后处理分析,对入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根据认知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VD组、MCI组和NC组,比较三组患者各感兴趣区FA值的差异,分析各感兴趣区与各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VD组与MC
会议
目的 保护缺血半暗带区细胞是大面积脑梗死治疗的主要目标。目前的神经保护剂在临床转化方面均遇到了障碍,这是由于一种药物靶点过于单一,不能对复杂的缺血级联产生有效应的结果。治疗性低温用于治疗脑梗死疗效有限,并且还有许多副作用。因此,有必要联合应用有效的神经保护剂和亚低温(HT)以改善脑梗死的疗效。本研究筛选与HT有协同作用的神经保护剂,并验证联合治疗对缺血级联的几个主要环节的保护作用。
会议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探讨其对侧枝循环代偿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开放研究。起病72小时内的轻到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非随机对照方法入组。分成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统一根据指南采用标准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案,如抗血小板、他汀治疗,以及血压、血糖调控及康复等,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对血管有影响的药物。
会议
目的 总结肯尼迪病的临床及基因特点,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率。方法 收集于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四科就诊的8例男性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后测序,收集阳性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