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桩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使用特征研究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sh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基于上海市杨浦区无桩公共自行车骑行数据,从接驳车辆取还时段分布、骑行特征两方面,分析无桩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使用特征.并以轨道站点作为研究单元,分析早晚高峰接驳无桩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差异,根据无桩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起讫点分布情况,分析了各类用地的接驳范围和接驳比例.最后,对上海市杨浦区接驳骑行路径进行品质提升和优化重要度分析.为后续开展轨道站点周边慢行换乘设施规划及品质优化提供研究依据以及实践指导.
其他文献
以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车站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轨道交通车站客流与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客流量与土地混合利用程度、客流量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外围区轨道交通客流量与周边土地混合利用程度以及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均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外围区轨道交通车站设施配置与周边土地开发的建议.研究成果对外围区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量大小的预测以及车站周边的土地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城市轨道交通大容量优势的发挥,离不开其他交通方式的良好衔接.公共租赁自行车是解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基于大量调查数据,结合GIS网络测算工具,得到居民使用公租车接驳地铁站的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多元回归量化分析这些因素对接驳距离的影响程度,认为出行目的是影响公租车接驳地铁距离的重要因素,结合接驳距离分布,给出接驳地铁的公租车租赁点的布设建议.
公共自行车调度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效率和运营成本的关键,而公共自行车调度中心的规划建设是调度系统构建的基础,是影响调度车辆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调度中心选址问题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分析离散选址问题、车辆调度路径优化问题和模糊时间窗的基础上,提出调度中心选址在考虑调度中心建设运营成本的同时,应统筹调度车辆的日常运输成本,以调度中心建设运营成本、调度车辆启用成本、车辆运输成本及时间窗惩罚费用之和最小
城市CBD滨水公园是在城市高密度开发地区沿水系建设的公园,主要给周边高密度人群及市民提供聚会、活动的场所.公园如何与周边地块紧密结合、一体化发展,打造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是其作为聚集地提高其城市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城市CBD滨水公园交通特征及其发展诉求,提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关键控制因素,在分析公园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公园内部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衔接规划要求及规划要点等,为中国此类公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与大城市不同的是中小城市的道路不仅拥堵而且呈现建设标准偏低、道路品质较差、交通组织无序的特点,其中摩托车通行对其他交通的干扰尤为严重.显然禁止或限制摩托车出行并非车辆通行管理的最佳手段,适当地对交通设施进行微改造、优化交叉口设计才是有效解决之道.本文以揭阳市揭阳大道为例,通过剖析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从交通优化、绿化景观优化、设施优化、两侧空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机动车交通为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交通事故、空气污染、破坏居住环境也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大问题,欧美国家交通稳静化在改善社区出行环境、抑制机动车出行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以往交通稳静化更多是一种建成区的交通改善手段,交通稳静化如果能在规划阶段从交通供需角度出发,可以为创造好的地区交通品质提供前提条件和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对交通稳静化在交通规划中的拓展
道路等级、分类划分体系是当前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城市交通网络及空间形态骨架构建的基础.本文从当前主流道路分类思想起源出发,对国内外城市道路分类体系标准进行了比较及审视,并提出对道路分类体系①从人流、物流运输效能层面;②从细分专用化道路层面;③从城乡环境差异及地形影响层面;④从网络拓扑定量分析层面;⑤从速度差异化兼容性层面,进一步提出了道路分类的方法及建议,以在当前规划发展转型关键时期,促
近年来城市地下道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地下道路尚存在发展策略不明确、重建设轻评估、系统统筹不足、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地下道路功能类型、发展特征的分析,从交通改系统、空间规划、实施影响的视角探索我国超大城市地下道路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提出高品质规划设计技术框架,以期推动地下道路与城市空间融合、支撑和引导城市由粗放型发展向品质化精细化发展转变.
西安市"道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衍生于2017年西安市政府提出的"品质西安"建设,以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为切入点,针对目前道路规划体系中,综合交通规划与道路工程设计中存在规划断层的情况,通过借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的模式与指标分类,从规划导向的角度,提出"道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涵与实践内容,通过"关注对象"以及"设计方案"两方面的转变,厘清"道路控规"基本要素:道路交通、公共设施、道路景
自20世纪初以来,"车本位"的观念使得街道沦为了一种线性交通空间,逐渐失去了供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意义.随着城市街道问题的激增,学者们开始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人们"重返街道".文章尝试将城市看作一个建筑体,居住区为"城市房间",并将街道视为"城市走廊",让城市与街道变得像家一样温馨而舒适.通过分析街道的演变、国内街道的主要问题,梳理品质街道的要义.并从街道设计导则制定;文化、交通、活力、弹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