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作用下网架结构倒塌过程仿真分析

来源 :第三届建筑结构抗倒塌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网架结构因具有空间体量大,覆盖面积广,受力性能良好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类结构在遭遇强震作用时,一旦发生倒塌,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本文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2个不同跨度的周边柱支承正放四角锥网架结构进行了强震作用下的倒塌过程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该类网架结构的倒塌破坏机理为:网架关键杆件单元的失效引起与之相邻的单元发生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连锁破坏反应,结构逐渐在一个方向形成断裂带,同时另一个方向形成与之正交的断裂带,最终结构形成T字形或者十字形断裂带而倒塌破坏.本文研究可为网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结构抗地震倒塌设计缺乏合理的分析模型和量化指标,地震倒塌研究多为经验性的概念设计和单个构件抗震思想的延续."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实现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的关键.分析了我国现行抗震规范中针对"大震设计"存在的缺陷及明确大震作用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提出"输入-系统-输出"的研究模式,系统研究各个阶段存在的缺点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探讨了塑性铰的发育程度与结构抗地震倒塌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倒塌
针对增量动力分析(IDA)计算结构倒塌时常会遇到的工作量大、数值收敛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结构抗倒塌能力的简化评估方法.以推覆分析为工具,通过单向和往复的Pushover确定结构的骨架参数和滞回特性,并根据Pushover曲线与IDA曲线在定义结构倒塌极限状态上的相关性,构建了倒塌分析的等效单自由度模型.结果显示,简化方法可以准确评估以第一振型为主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并可以通过倒塌易损性曲线考察结构在不
本文在已有整体损伤模型基础上,通过LMAC方法考虑了网壳结构的模态跃迁现象,并结合网壳结构本身特性,采用最终软化指标形式,以H组合方式组合以考虑多阶模态,得到了新的整体多模态损伤模型.LMAC方法能够量化两种模态的相似度,尤其用来比较相关性密集的高阶模态.本文采用PEER开发的OpenSees平台来进行40m跨施威德勒网壳的IDA分析,并计算前20阶模态损伤指数,经模态匹配后通过H组合方式对各阶模
为了研究楼板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本文对1∶3缩尺的混凝土单向板开展了试验研究.试件包括一个梁-板子结构试件(S1)以及纯框架梁子结构试件(B1).采用静力试验模拟子结构在中柱失效后的连续倒塌响应.在失效中柱位置,上下各安放一液压千斤顶,通过位移控制加载来模拟中柱的失效.试验子结构的边界条件为两对边固支,两对边自由.通过试验研究了子结构在大位移下的悬链线效应并讨论了加载过程中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层钢结构在强震后的倒塌评估方法.首先,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高层钢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倒塌破坏过程和损伤演化规律,总结了高层钢结构的倒塌机理.然后,给出了高层钢结构的倒塌极限状态判别准则.最后,重点研究了高层钢结构的倒塌评估方法,针对楼层屈服机制和整体屈服机制两类倒塌模式,分别采用简化公式计算了高层钢结构形成机构后的残余结构的基本周期,通过分析结构形成机构后的残余结构的基本周期与初始
在现行钢结构规范中,对螺栓连接无加劲肋钢管节点的拉压极限承载力均未提及具体的构造措施及计算方法.本研究对4个无加劲肋的螺栓连接钢管节点试件进行了单轴拉压承载力试验对比研究,探讨了该类节点的承载力-变形曲线和破坏模式,并对环板、主管及支管的应力-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采用环板、十字连接板对支管与主管进行螺栓连接的无加劲肋钢管节点,其破坏模式为环板面外失稳.因此,设置加劲肋应能有效抑制整体的面
以钢框架连续倒塌的单自由度(SDOF)模型响应的理论解为基础,求得在结构倒塌计算中是否考虑钢柱破坏时间的界限标准,当钢柱破坏时间与连续倒塌的SDOF模型周期比τ<02时,可忽略破坏时间的影响,当τ>3.0时,可采用静力方法计算结构响应,当0.2<τ<3.0时,需考虑破坏时间对结构倒塌的影响;通过对钢柱等效SDOF模型的理论分析,将其抗力模型简化为刚塑性条件时,可求得柱子破坏时间的近似计算方法,并以
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高强材料在工程中应用,一些结构表现出显著的屈服后强化特性,即结构在发生屈服后仍有较大的刚度,这类结构既不同于弹性也不同于理想弹塑性,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受力性能,尤其是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采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弹塑性时程动力分析,通过与完全弹性与理想弹塑性结构的对比,研究了屈服后刚度对结构在地震下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的结构设计建议.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屈服后强化型结构的
强震中很多结构不可避免地出现开裂,甚至倒塌.同时,钢筋混凝土是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采用试验结合仿真分析手段研究RC结构的开裂失效过程和倒塌机制,找出构件的关键薄弱环节,对预防倒塌这种灾难性破坏具有重要意义.结构开裂后局部刚度发生突变,内力重分布,采用传统宏观分析方法不足以反映结构失效过程和破坏机制.本研究以三维弹性破坏有限元法PDS-FEM为基础,建立一个能同时进行拟静力弹塑性求解和破坏分析的细
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损伤不可避免,不同的损伤机制(损伤分布)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组不同损伤机制的RC框架结构,采用基于IDA的结构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了不同损伤机制RC框架结构抗震倒塌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结构损伤机制有利于控制结构位移需求的离散性.结构延性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结构倒塌风险.层损伤机制和未控制损伤机制的结构抗震倒塌能力最差,不能实现"大震不倒"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