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条锈病初菌源基地的推论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an3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追寻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源头,为综合治理决策提供依据.作者分析了历史上我国小麦条锈病及病菌生理小种的发生、扩展的规律,发现两者均呈自西南向东北扩展的规律.和云南以及我国夏季西南季风的方向惊人的吻合.历史上小种研究资料及近年分子指纹分析也表明,云南是小种的易变区及发源地之一,并且条锈病的发生时间及流行盛期都早于内地,又处于我国夏季西南季风的最前端.所以推论云南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初菌源基地及新小种的发源地.并立足于云南的区域特色,提出结合冬季农业开发,调整种植业结构,取代部分小麦,并发掘地方小麦抗锈基因,实现抗病基因的多样化布局以及加强小种的基础研究,辅以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治理策略。
其他文献
古浪县在除草剂应用过程中,因药剂、作物、环境条件及使用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除草剂造成的当季作物和后茬作物的药害问题,一直困扰着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与整体效果的提高.重视除草剂的安全使用和药害的科学预防,是除草剂应用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除草剂药害发生原因,提出了预防控制除草剂药害的思路与对策。
本文针对近年来上海崇明地区农作物发生的常发性和偶发性二种除草剂药害,分析了除草剂误作杀虫剂使用、药剂使用过量与重复使用、施药后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使用技术不成熟及部分产品质量不稳定是除草剂发生药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改进药剂剂型和包装、培训农民提高科举用药水平、坚持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三部曲"、完善管理和配套措施,是预防控制除草剂发生药害的有效途经.
皖南稻区水稻除草剂药害呈现发生频率高、大型事故增多、影响层面广泛的新特点.造成药害的主要除草剂包括磺酰脲类的胺苯磺隆、甲磺隆、氯磺隆、甲嘧磺隆,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百草枯,酰胺类的乙草胺、丙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2甲4氯、二氯喹啉酸等.药害原因可分为使用者原因、生产者原因、经营推广者原因、环境因素影响等多种,本文介绍了缓解药害的经验措施.提出从源头上加强除草剂登记与质量管理,在销售和使用环节加强对
近二十多年来,尤其是自90年代大力推广化学除草技术以来,农作物药害事故在贺州市年年都有发生,不但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本文探讨了贺州市农作物药害发生及其防控对策。
玉米丝黑穗病是河北省承德市春播玉米田的常见病害之一.2000年以来,由于种植感病品种和大面积多年连作,使玉米丝黑穗病有明显加重趋势.为了有效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承德市各级植保部门推广使用12.5﹪烯唑醇WP,按种子重量的0.1-0.2﹪进行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然而,12.5﹪烯唑醇WP在使用技术上要求较高,有些农民拌种时不严格按技术操作,或随意增加药量、或重复拌种、或催芽后拌种致使药害频发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通过对伊犁河谷向日葵产区的14个品种向日葵发病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向日葵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14个向日葵品种中无免疫品种,同一品种的田间抗病性在苗期和成株期也有差异;总体表现为苗期田间抗病性弱,而成株期增强;在苗期供试品种中50%表现为中抗,中感和高感各占29%和21%;成株期出现矮大头一个高抗品种和康地204一个高感品种,其余品种中57%为中抗品种,29%为中感品种。
本文论述了紫茎泽兰成功入侵的原因、紫茎泽兰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紫茎泽兰的有效防除、我国紫茎泽兰利用研究现状以及对紫茎泽兰研究的展望。
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在不同的光照、温度组合下,滞育反应率不同.诱导玉米螟幼虫发生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在不同地理种群间有差异.低温、短光照(20℃、673min)条件可诱导所有测试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滞育,其滞育率变化范围为98%~100%.而高温、短光照(27℃、673min)条件使各种群的滞育程度降低,但其降低的幅度在不同地理种群间有差异,总体趋势是种群的滞育率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其变化范围在56.0
2003~2005年东南亚国家间蔬菜病虫害可持续综合防治技术(IPM)培训项目在中国云南省实施,作者就项目开展主要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分析。
本文通过对昆虫信息素应用的检测虫情、大量诱捕、以及干扰交配的不同方式进行了综合论述,并且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