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青藏高原与东亚及热带的降水廓线差别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TRMM卫星测雨雷达(PR)的探测结果,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的降水平均廓线与东亚及热带降水平均廓线的异同.结果表明:高原深厚弱对流降水占降水样本的近90%,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占70%以上;深厚强对流降水的比例近5%,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占25%有余;浅薄对流降水占比例5%有余,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不足5%.平均廓线特征表明:高原深厚强对流降水云团的平均"雨顶"高度14?16 km,地面雨强越大,"雨顶"越高;地表降水率小于15 mm/h时,最大降水率出现在7?8 km高度;当地表降水率强于15 mm/h时,最大降水率出现在近地面.深厚弱对流的"雨顶"高度低于13 km,且最大降水率出现在近地面.深厚强对流(深厚弱对流)降水云团在垂直方向上为2层:8 km(7.5 km)以下,降水率向地面减小或增大,表明雨滴可能发生蒸发/破碎或层碰并增长;8 km(7.5 km)以上,降水率向上递减.浅薄对流降水云团在垂直方向上只存在雨滴碰并过程,它的降水率向地面增大为显著特征.TRMM V方案表明夏季中国中东部大陆、东海、南海和热带洋面深厚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平均廓线物理含义十分清晰.对于深厚对流降水而言,根据其降水平均廓线形状,可将降水云团分为4个层次:蒸发与破碎层、碰并增长层、冰水混合层和冰晶/过冷水层.层云降水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3层:冻结层以下降水率大小基本不随高度变化,冻结层高度至6 km(陆地和洋面同样)为冰水混和层,其上为冰晶层.高原与陆面(非高原)及洋面的降水平均廓线差异表现在:(1)高原上缺少陆面(非高原)和洋面上的层云降水,高原以深厚对流(深厚强队流和深厚弱对流)降水为主.(2)高原深厚对流降水云团在垂直方向上只有2层,并且不能从平均廓线中辨认深厚降水云团中的冰水混合层和冰晶过冷水层.(3)高原深厚强对流降水在垂直方向的厚度受到了"压缩",深厚强对流降水的平均最大厚度约10 km,而陆面(非高原)及洋面深厚对流降水的平均最大厚度均比高原的厚.(4)高原深厚对流降水的平均廓线斜率不同于陆面(非高原)和洋面,决定了高原降水潜热独特.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银川市2002~2005年的地面紫外线辐射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银川市属于紫外线高辐射地区,全年有53%的时间紫外线出现"很强"的级别.在季节分布上,夏季紫外线辐射最强,春季次
本文对2005年11月22日-12月2日南通市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大范围、长时间连续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型稳定性高压伴随而来的稳定层结和小
会议
本文从天气实况、环流条件、水汽通量、风场、稳定度、雾生、雾消等方面对2006年3月6日至3月10日邵阳市的连续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预报经验,并对预报服务及社会反响进
本文通过对太原市连续三年的紫外线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紫外线辐射正午前后强,早晚弱;每天的紫外线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夏季明显早于冬季;全年看,12、1月最弱,6、7月最强
会议
本文研究了太阳紫外辐射不仅对大气(光)化学和地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包括人体健康在内的地球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新建的中国紫外辐射观测网,首次从全国范
会议
本文利用重建的中国东部71站1880-2005四季温度距平序列,通过EOF分析得到了两种最基本的模态:东部一致变化和关内关外相反变化.这两种模态不随季节变化,而且在不同时期也是稳定
会议
本文利用MM5模式对香港地区的海陆风进行了显式数值研究,模拟的风向、风速和温度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较详细地分析了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香港地区海
会议
本文采用二维分档云模式对观测得到的气溶胶谱进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对比背景大气气溶胶分布讨论了扬沙和沙尘暴这两种不同等级的沙尘天气对云和降水的影响.模拟的结果表明:(1
会议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初教-6飞行员,飞行时间335h。因反复眩晕1个月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原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走路摇晃,伴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全身大汗。无明
本文利用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年的月降水资料,采用主成分、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年降水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西南地区的西部高原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