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梁山慈纸浆竹林生产现状及培育技术初步研究

来源 :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x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四川梁山慈的中心分布区和主要引种区的梁山慈纸浆竹林的生产经营现状进行调查,分别从梁山慈无性系种群现存地上部分生物量、梁山慈无性系种群不同径级的生物量的配置、梁山慈无性系种群不同龄级生物量的配置、梁山慈无性系种群中竹秆生物量的垂直配置、梁山慈无性系种群不同密度结构林分生物量分配等五个方面对梁山慈无性系种群地上部分生物量配置进行了研究,认为(1)梁山慈竹林地上部分现存生物量介于10.50t—137.95t/ha之间,平均为57.26t/ha,经济产量平均为40.51t/ha.在地上部分各构件之间的分配规律是秆>枝>叶;(2)梁山慈地上部分生物量、经济产量在3.3-8.0cm的范围内是随着径阶的增加而增加的;现有林分立竹径阶分布在3.31-9.43cm之间,最大生物量出现在6.1-8.0cm径阶;(3)梁山慈竹林生物量、经济产量均以II龄级最高,I龄级居中,III龄级最低,而慈竹林生物量、经济产量均是以III龄级最高、II龄级次之、I龄级最低.在不同龄级中,各构建单位的生物量的分配是不同的,I龄级的立竹地上部分生物量中,秆的生物量占了71.34%,叶只占13.15%,枝占15.51%;II龄级立竹,枝和叶的生物量占了较大比重,分别达到了20.51%和18.74%,秆的生物量占60.75%;(4)从各龄级的均值来看,竹秆的0-2m段对整株竹秆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占到全竹秆生物量的40.92%.随着竹秆的升高,各段所占比例下降十分明显,当竹秆≥10m时,这部分竹秆生物量仅为全竹秆的1.54%;(5)梁山慈的林分密度在4320-18870株/ha之间,当林分密度在4320-15390万株/ha范围内,梁山慈的生物量,经济产量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值出现在11100-15390万株/ha密度级.本研究采用龄级平均法研究了梁山慈生物量及其预测模型:采用W=0.034(D2H)0.755 和 W=0.092(D2H)0.685 分别作为四川梁山慈秆生物量和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本研究从梁山慈造林立地类型划分及生产力评价、梁山慈在不同栽培区的产量分异及生产适应性评价、梁山慈造林地的选择和梁山慈造林技术四个方面对梁山慈的培育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1)以以海拔、坡向、小地形为主导因子可将梁山慈的立地分为7个立地类型组,其中以海拔介于420m-560m,阴坡、台地为地形特征的立地类型组梁山慈的生产力最高;(2)梁山慈纸浆竹林产量在中心分布区和引种区的产量分异规律是,川南丘陵区>川南低山区>盆地西缘区>川西平原区;(3)从梁山慈纸浆竹林发展角度来说,川南地区为最宜发展区,包括泸州、宜宾、乐山沐川县、犍为县;四川盆地西缘区为及川西平原区为适宜发展区.在新建或发展梁山慈纸浆竹林基地时,应优先考虑川南地区和盆地西缘区;(4)梁山慈在川南地区,可以种植在海拔1000m以下的区域;在引种区,极端低温低于-5℃以下,宜种植在海拔600m以下的区域.引种区不宜超过北纬31度线.丰产生境指标是,海拔300-600m的坡地、沟谷地,坡地坡度≤22°,紫色中壤土和砂壤土,有效土层厚度≥60cm.溪河沿岸是最宜发展梁山慈的生境.
其他文献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膜作为根系模拟器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在酚酸添加后养分有效性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土壤酶和微生物相关性.结果表明,酚酸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土壤N素有效性受高浓度酚酸的抑制效应明显,在酚酸添加后的第7d从土壤中所提取的NH4-N仅有67.62±2.31 μg·(20cm2·6h)-1 (0.5X)或者更少,而对照土样(CK)可提取NH4-N高达1
为了给沿海毛竹林资源培育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近海迎风面和内陆毛竹林不同年龄立竹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海迎风面和内陆毛竹林竹材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弦向抗弯强度和弦向抗弯弹性模量总体上均随立竹年龄的增大而提高,竹材干缩性变化较为复杂。近海迎风环境对毛竹材基本密度、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弦向抗弯弹性模量并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竹材的干缩性有较为明显
论文研究了抚育间伐对30年生油松人工林的影响。以林木分级为基础,以弱度、中度、强度和对照4种间伐强度对油松林进行间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处理对其生长以及碳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中度间伐有益于油松林分生长和碳储量提高,该研究为人工林抚育间伐提供了科学依据。
机械沙障是沙区尤其是沙漠化重度区域植被生长和存活的保障,是人工建植的前提.为了解沙袋沙障对沙区植被生长情况,通过样方调查法对铺设沙袋沙障沙丘植物种数、植株密度、高度和盖度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规格、不同沙障防护年限沙袋沙障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袋沙障能够有效的促进植被恢复,植被平均高度、密度和盖度均显著高于对照(p<0.005),分别比对照的高91.0%、71.2%和125.0%;3种规格沙
抗性淀粉有多种生理功能,使其在食品营养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本研究以银杏种仁为材料,以抗性淀粉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了压热法制备银杏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银杏抗性淀粉得率的主次因素为:淀粉乳浓度>冷藏时间>淀粉乳pH>压热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30%,淀粉乳pH为5,压热时间为30 min,冷藏时间为24 h,在此条件下抗性淀粉的得率为12.56%.
以火炬松(Pinus taeda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以及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6个树种的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并计算它们在0、50、100、150、200 mmol/L 5种NaCl浓度胁迫下的发芽率
以一年生红皮柳和青皮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人工模拟淹水胁迫对两个杞柳品种的生长、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经过75天的淹水处理,两个品种的存活率均为100%.在试验过程中,红皮柳和青皮柳都产生了有利于吸收氧气的不定根和肥大的皮孔,但在产生的时间上红皮柳较青皮柳迟10天左右.轻度淹水胁迫促进了青皮柳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而红皮柳在轻度淹水胁迫和涝渍处理下的生长、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和
以8个种源4年生青钱柳叶片为材料,测定不同种源不同家系间青钱柳叶片中的多糖含量,以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筛选多糖用青钱柳的优良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同一种源不同家系间青钱柳叶片中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种源青钱柳叶片中多糖含量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有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初步筛选出江西庐山种源为优良多糖用种源,其中庐山2号为优良家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种源在遗传距离10处聚为两类,聚类
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响应机制。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生产力维持以及全球碳平衡都产生重要影响。关于凋落物分解与全球变暖的研究方法目前常见的有:原地增温试验、时空互代法、历史借鉴法和长期的定位研究等。凋落物分解的过程既有物理过程,也有化学过程,包括淋溶、粉碎、代谢三个阶段。凋落物分
对东莞大岭山撂荒的荔枝林进行了样方调查,分析了荔枝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及生态位特征,并提出了荔枝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样地中共记录到林下植被102种,隶属于50科85属.其中,蕨类植物13种,隶属于9科9属;双子叶植物65种,隶属于31科52属;单子叶植物24种,隶属于10科24属.林下植被以灌木与幼苗为优势生长型.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差异不显著,其物种丰富度、均匀度、Shan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