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运高难度工程之风险管理

来源 :第三届上海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捷运新庄线CK570C区段标东起大桥国小O8站西侧,在台北桥北侧以平行台北桥方式西行,并穿越淡水河至三重后,续沿重新路西行至三重捷运路底的O5站止,全长约3.2km,共包含三座明挖覆盖车站站体、一座明挖覆盖道岔结构体及四段单线双向潜盾隧道,整个区段标分为CK240,CK241及CK242等三个施工子标。其中,CK240子标系包括道岔结构本体及其东西两段潜盾隧道,东段隧道除穿越淡水河床外,其最大覆土深超过30m,为目前台湾地区最深的潜盾隧道。道岔结构体因考虑对邻房影响最小的情形下,约有2/3长度位于堤外区域,另1/3则位于堤内道路下方,对于每年有超过半年以上汛期的地区,从围堰、开挖至潜盾隧道破镜均具相当之挑战性。本文主要介绍道岔结构体、潜盾隧道穿越淡水河及河中到达部等的设计及施工考虑,最后并针对施工部分与原规划设计部分的差异性作一比较,以提供后续工程参考。
其他文献
依据现场抽水试验成果及相关结论,通过对卵砾石层内超深基坑的水文地质的计算及风险分析,经安全、风险、经济、工期等因素的综合比选,并经过专家反复评审论证,一致认为由于全降压设计方案可靠性差、设计及施工隐患多、方案实施不可行;需采用隔渗帷幕辅助降压的设计方案,通过对隔渗效果、结构型式、嵌岩深度、两墙间距、成槽设备等比选,设计单位最终采取坑外增加厚800mm素混凝土地下墙隔渗帷幕结构的重大设计变更,以有效
近年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密集,地下两层以上的线网的相互交错,从而使在邻近已经运营的地铁的基坑施工时对运营地铁区间隧道(或车站)的保护技术研究提上议事日程。地铁运营,对轨道变形(横向和纵向相对弯曲、曲率半径等)有严格的要求,本文以地铁7号线常熟路站南端头井施工对已运营地铁区间隧道保护为例,对相邻已运营的地铁区间隧道保护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相类似的工程提供经验。
上海市西藏南路越江隧道浦东工作井开挖深度为23.513m,位于古河道沉积区与正常沉积区的过渡区域,因该区域部分⑥层暗绿色粉质黏土隔水层缺失导致⑤层微承压水与⑦层承压水连通,该不利的地质条件增加了深基坑支护的风险和难度。为此,由现场试抽水试验数据通过反演方法得到相关水文参数,从而合理布置了降压井,顺利完成了承压水治理,确保了深基坑安全。
本文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世纪大道换乘枢纽站工程施工,探讨了软土地基中丰富地下水条件下的地下车站结构施工及改建施工的综合防水技术措施,施工实践说明采取结构设计控制、施工工艺、混凝土材料、新型防水及堵漏修补材料、综合治理等措施,对有效控制分期建设形成的换乘枢纽站结构的渗漏水是切实可行的。
本文通过高水压盾尾密封模拟试验,验证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ψ15.43m盾构现有盾尾密封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将试验用盾尾油脂材料供施工单位参考选用。
本文通过基于相似理论的模拟试验,得到了液氮冻结控制参数以及冻结过程中温度和冻胀的变化规律,为上海地铁隧道联络通道排水管修复施工提供了保障。
本文主要以客运专线舍武铁路某隧道为例,介绍了注浆防排水技术在我国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超前帷幕注浆技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国内盾构盾尾刷尚无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检修和更换的施工实例和经验,其中盾尾密封刷由于长时间的同管片之间摩擦易疲劳破坏,因此开展对长距离隧道施工中的检修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江底下的盾构盾尾刷检修环境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盾尾刷检修环境设计与施工以及监测方法作一些研究,以此为实际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通过对上海市三条大直径软土盾构隧道江底连接通道的设计计算、施工技术及监测成果的分析及比选,本文从理论、实践等方面深入研究了黏土、砂性土层内冻结法的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得出了软土盾构隧道江底连接通道冻结法设计及施工的理论依据及关键施工工艺。研究成果可对后续软土地区的大直径公路隧道间连接通道的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支持,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控制连接通道的设计及施工风险。
在客运专线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关系到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纳入施工工序。通过介绍TSP超前地质预报的原理,结合客运专线合武铁路某隧道工程项目,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进行预测和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及时采取预案及应对措施,使得整个隧道施工始终处于安全可控制状态,该项技术在合武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