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燕山南麓地区循环农业实践模式研究--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

来源 :2007年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及循环农业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an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唐山市农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阐述了唐山市循环农业发展的三大基础条件,对现已形成的两类典型模式做了具体介绍;概括总结了未来适合唐山市发展的五种循环农业模式类型,即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种、养、加结合型循环农业模式,以废弃物资源产业化利用为特征的循环农业模式,以畜禽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模式,以农业多功能性开发为目标的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模式,以能源作物开发利用为方向的生物质产业;最后提出了唐山市循环农业发展的四点保障措施。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杨凌区10个村庄的292户农户的实地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生态村和非生态村的村庄生态环境现状、农户的生态环境意识、行为和支付意愿等方面的差异,得出生态村建设不仅仅使村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使农户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均得到提高。最后,提出完善村庄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循环农业的环保-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发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循环农业乃至循环经济发展的效果。从不同阶段的循环农业发展的本质来看,科技充分发展,经济、农业物流系统充分发展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使循环农业充分发挥出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对中国国内基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进行了分类述评,包括:生态农业改进型、农产品质量提升型、废弃物资源利用型和生态环境改善型四个类型。其次,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三个方面,对中国国内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进行概述。最后,概括了目前中国国内循环农业模式研究亟待解决的两点问题,并提出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循环农业模式重点发展方向。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明显;不同的区域,其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也有所不同。本文对日本、加拿大两国的农业产业带布局发展进行分析,论述美国、日本、加拿大三国农业产业带发展的做法和措施,从而得到一些对中国农业产业带发展的启示。
在详细分析聊城市退化耕地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耕地退化的实际状况,提出耕地退化计量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展开耕地退化价值损失计量;最后,总结耕地退化的价值损失情况.全市因耕地退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总量达32721.99万元,间接价值损失为147248.96万元,耕地退化总损失为179971万元,分别占当年农业总产值及GDP的19.70%和6.41%.依此可以看出,20世纪末聊城市农业
人工湿地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实施的一项全新的治理污水处理技术。本文着重从基质、植物、微生物、水质污染程度与水力学特点、气候突变、溶解氧、pH和大气中的CO2等方面探讨影响人工湿地实施效果的因素。
随着人们对蒸腾蒸散的逐步深入研究,蒸腾蒸散模型也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利用模型对作物蒸腾蒸散和作物需水量进行估算,是农业节水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Penman-Monteith、双源模型(S-W模型)、SVAT模型、SIMETAW模型、SMPT-SB模型和遥感模型(SEBAL)的功能、机理及其应用情况,在总结现有模型优缺点的基础上,指出模型未来发展的方向,为蒸腾蒸散模型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
本文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早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早稻297”和“早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876~5289和3977~5664 kg/hm2,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29和1.03~1.33 g/kg,同一品种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差异.“早稻50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
本文系统概述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建立标准体系、研制技术标准的客观需求,阐述了中国特色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并提出了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中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及其核心内容。
生态农业是解决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生态农业分布及其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生态农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仍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全球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共同特点,即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是促进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注重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