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与晕厥误诊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来源 :第一届华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北京地区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l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癫痫与晕厥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最大限度减少误诊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误诊病例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及心电图(EEG)监测,探讨癫痫与晕厥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在癫痫与晕厥的临床特征中,姿势性张力丧失与否和发作时意识丧失及发作后意识模糊持续时间的长短对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癫痫发作时EEG可见皮层高度节律性异常放电,而晕厥期间EEG表现为频率变慢,波形低平.结论: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等植物神经性症状时,诊断不应局限于心脏疾患,应考虑到支配心脏电活动的不同水平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或结构的异常;相反,抽搐不一定是源于脑异常电活动所致的癫痈发作,可能为心率失常所致的抽搐性晕厥。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类型脑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经过.结果:静脉窦血栓形成7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皮层静脉血栓形成3例.共同的临床表现为头痛(11例),其他表现如意识障碍(4例)、复视(3例)、视力减退(1例)及癫痫(4例);颅内压增高6例,明确低颅压1例.皮层静脉血栓者发病早期即有明显脑叶出血表现,而静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由于其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多样,造成诊断较困难.本文通过讲述一例该院2011年病例,其在外院误诊为脊髓脱髓鞘病,详细介绍了临床诊治情况。指出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是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诊断需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等,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SDAVF的金标准。本病须与多发性硬化,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肿瘤、椎间盘突出鉴别。
目的:激素敏感性慢性淋巴细胞炎性浸润伴桥脑血管周围强化(CLIPPERS)是新近提出的一个疾病实体,本文拟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分析一例17岁男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并回顾文献.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及四肢力弱,查体可见右向水平眼震,构音障碍,软腭活动度差,双侧咽反射消失,四肢肌力4级,四肢腱反射亢进伴踝阵挛,指鼻、轮替、Romberg征均不能完成,Hoffman征及巴氏征阳性.结
神经性肌强直(neuromyotonia)亦称Isaacs综合征、连续性肌纤维活动或肌纤维颤搐多发综合征.国内少有报道.本文目的是探讨Isaacs综合征的发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3例该院神经内科神经性肌强直病例,包括临床表现、肌电图结果,诊断及治疗情况.同时进行了文献回顾.
目的:研究下肢过早负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以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为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的患者80例,分别为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康复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给予了2个月规范的康复治疗,但对照组患者康复治疗期间过早下肢负重
目的:探讨头颅MRI上脑内点状缺血灶发生率,指导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措施的正确实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间神经内科门诊共456例(男171例,女285例, 男女比1∶1.67,年龄13~89岁,占就诊总人数的5.8%)头颅MR扫描图像.结果:脑内未见点状缺血灶者135例(男59例,女76例, 男女比1:1.29,年龄13~74岁),见多发点状缺血灶者321例(男1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评估主要依靠临床体征及头颅CT平扫.本文旨在探讨灌注CT是否有助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决策及预后评估.回顾分析了165例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急性脑梗死病例.影像学:急诊头颅CT平扫(Non-Contrast CT,NCCT),急诊头颈动脉CT(CT Angiogram,CTA),急诊灌注CT(Perfusion CT,PCT),以及随访血管影像.通过NCCT评估ASPECTS评
本研究旨在评估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这两个指标中,那个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以及统计学方法的差异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回顾分析了165例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急性脑梗死病例.影像学:急诊头颅CT平扫(Non-Contrast CT,NCCT),急诊头颈动脉CT(CT Angiogram, CTA),急诊灌注CT(Perfusion CT, PCT),以及随访血管影像.通过NCCT评估
本文报告1例成人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电图显示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异常电发放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弥漫性快波节律活动,混有慢波节律及棘-或尖-慢复合波活动,难以对致痫区进行初步定位;经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周期性弥漫性快波节律活动显著减少,转而表现为右侧额区几乎呈持续性的尖-慢复合波活动.指出对成年ESE或难治性癫痛患者,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可能有助于控制临床发作,并使异常电
缺血半暗带的转归取决于阻塞血管的再通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未治疗患者间再通的差别与影响因素.回顾分析2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利用急诊头颅CT平扫(Non-Contrast CT,NCCT)分析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长度、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利用急诊头颈动脉CT(CT Angiogram,CTA)分析阻塞位置、侧支循环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栓评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