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多层非均质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效果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学会2001年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段六拨油田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规律的基础上,通过5年的矿场实践,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段六拨油田的开发模式,并实现了段六拨油田的高效开发;分析和总结了段六拨油田实现高效开发的做法,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低渗油藏注水开发中,注水井压裂增注仍采用油井压裂的方法,总体有效率仅为1/3左右,有效期一般为3~6mon的现状,参考了近几年来国外低渗储层注水井压裂增注的突破性成功经验,从注水井层特性、就地应力场、压裂效果分析及新工艺技术的可行性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套以注入水或活性水为压裂液,以低伤害、高排量、无支撑剂、多段注入——关井闭合——注入、可不排液等为特征的注水井压裂工艺新技术,并
本文介绍了蒸汽萃取开采稠油技术的室内研究.采用高温高压微观物理模拟技术对LPG萃取剂吞吐开采稠油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探讨了LPG萃取开采稠油的机理.利用宏观物理模拟技术,进行LPG吞吐实验,研究了LPG萃取剂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辽河油田进行LPG吞吐提高采收率是可行的.
本文针对吞吐中后期油藏动用程度差的问题,提出稠油分注分采工艺技术——注汽环节,采用选层注汽、分层注汽、分层配汽等工艺,通过对生产井段的有效封隔,缓解层间矛盾;采出环节,采用分层采油技术,排除层间干扰;平面上,通过分注、分采的时机、时序的配合以及注采参数的合理选择,控制注入蒸汽的走向,提高储层动用程度.
通过对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构成和"九五"期间生产成本构成的分析,找出了影响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投资、控制成本提供了参考;通过了喇萨杏水驱、聚合物和外围油田开发建设经济临界点的分析,为项目建设早期决策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进一步降低建设投资、控制生产成本的五点初步认识.
本文围绕华北油田碳酸盐岩地层测井评价,开展对低孔、裂缝、非均质性地层的研究,从储层基本参数确定、储集类型划分、流体类型识别等多方面入手,归纳出在裂缝型、孔洞型以及复合型储层上不同解释方法的实用性.对奥陶系潜山、雾迷山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的测井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介绍了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油田砂体及构造模型,在三维空间中深入认识断层、砂体分布及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三维相带模型及EarthVision与数值模拟接口软件,从而建立三维属性模型,展示油藏储层空间分布、物性变化及流体分布,搞清剩余油状况,提高油藏的可视化程度,增加方案的科技含量,提高采收率.
目前国内外流动单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但研究者在进行流动单元划分时,选择的划分流动单元参数各不相同;同一种参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油田连续、反复使用.问题在于,这些参数之间差异的地质意义是什么,是沉积相类型不同造成的,还是成岩作用造成的.目前关于这一问题尚无专门研究,这极大地影响了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其原因是,一直缺乏各种划分参数的划分结果的对比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大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直接观察有效储集空间中流体的产状、发光颜色、强度和分布状况.本文通过对荧光图像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不同凹陷油层、油水同层的荧光发光特征,并对储层含气的荧光特征进行了探讨.实际应用表明,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用于储层含油性预测、油水同层的含水预测,这项研究为优选完井、试油方案,预测储层流体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牛心坨油田砂岩油藏是一个具有低渗透裂缝特点的高凝稠油油藏,平面、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难度大.为此,在开发初期针对油田地质特征深入研究裂缝,合理部署注采井网,根据油层生产特点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实现了油田有效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加强跟踪研究和动态分析,在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研究基础上,将油井重复压裂、调层压裂与完善注采系统紧密结合,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和注入水波及体积,取得了较好的"控水稳油"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大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和认识的新发展:将分层次建模研究的思路大规模应用于地下,在河间砂体、前缘相席状砂中进一步识别出单一砂体;研究了大庆油田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并在典型区块应用;研究了适用非均质多层砂岩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实现了储层微型构造与微相研究的有机结合和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实现了断层数字化和构造三维可视化的精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