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副鸡嗜血杆菌模拟抗原表位的筛选与鉴定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b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A型副鸡嗜血杆菌多克隆抗体作为靶标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获得富集噬菌体克隆,测序显示共有序列为A-DP(M)L,含有上述共有序列的噬菌体克隆不仅可以与靶抗体特异结合,并与细菌HpgA竞争结合靶抗体.编码YGLLAVDPLFKP的DNA片段插入质粒pFliTrx,转化大肠杆菌GI826并在鞭毛上成功展示,该重组菌能与靶抗体特异结合.用重组菌接种试验鸡产生的相应抗体能与细菌A型Hpg结合.在攻毒试验中,免疫接种的鸡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选取H5、H9、H7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各自亚型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 MGB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一步法建立了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定型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好,对其他类疫苗无交叉反应,重复性佳.结果表明荧光定量PCR方法为禽流感灭活疫苗提供了一种特异、敏感、快速和简洁的鉴别检测方法.
自1997年香港首次报道人感染禽流感(H5N1)以来,国人对禽流感已不再陌生.而2005年10月以来,禽流感再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通过候鸟传播,波及亚、欧、美等15个国家.国内也有10多个省市陆续报道暴发禽流感,患病动物包括鸡、鸭、鹅、天鹅、火鸡、候鸟和其他飞鸟,同时不少省份报道有人感染禽流感,且人发病者死亡过半,绝大多数人闻之心惊色变.本文对禽流感进行了简要介绍,阐述了禽流感不可怕的理由,介
由于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从而被广泛用于疫病的诊断.本研究中,制备得到一株禽流感病毒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A12B4.经鉴定,A12B4株单抗的免疫球蛋白亚类为轻链为κ链的IgM;针对H9、H7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亲和力常数分别为3.17×1010、3.17×1010和5.5×1010经weste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分析,证明该株单抗是NP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基于单抗的以上特性,
禽流感病毒(AIV)存在着广泛的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现象,其中以血凝素(HA)基因的突变率最高,历史上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均是由H5和H7亚型AIV引起的虽然目前在我国还未有H7亚型AIV发病的报道,但做为技术储备建立针对H7亚型AIV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和研发防治用生物制品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对禽流感免疫抗体的消长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将150只三黄鸡随机分为五组,用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和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试验组三黄鸡;M日龄时,对试验一、二、三、四组鸡进行首免,剂量为0.3mL/只;在35日龄时,对试验二、四组鸡进行二免,剂量为0.2mL/只;在21、28、35、42、49、56、63、70、77日龄采血,用血凝抑制(HI)试验测定各组三黄鸡血清中HI抗体效价;结果表明,禽流感灭活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机体后,机体表现出各种防御机制,诱导已存在的S-IgA和IgG抗体,引起强烈的交叉反应;诱导机体产生CD8+记忆T细胞,加速杀灭宿主细胞内感染的不同亚型的病毒;加速B记忆细胞产生IgA和IgG抗体应答反应.疫苗接种已经成为防制传染病的主要手段,近年来,由于基因组学,以及相关技术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
反向遗传技术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在应用于流感病毒及其他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Ⅳ)引起的烈性呼吸道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定为A类传染病,禽流感不仅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禽流感的防控成了目前研究的焦点.本文就反向遗传技术在研
本研究从发生免疫和生长抑制病的肉仔鸡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的病毒,对其生长特性、理化特性、形态特性和核酸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鉴定.该病毒粒子呈不规则的六边形,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70nm.病毒核酸为双链RNA.能够在10日龄SPF鸡胚上生长,并引起鸡胚病变、死亡、矮化,增殖的高峰期为感染后72h,但不能在Vero细胞、PK15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生长.该病毒对20%乙醚有较强的耐受性,对
本文对我国水禽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水禽业实际,提出了一些防制对策.
本研究对重要鸡疫病进行疫情跟踪和调查,及时发现疫病线索和流行苗头,并根据流行病学及统计学原理对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再经过必要的实验室验证,进行疫病发生及流行趋势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疫情预报,不但有助于广大养禽生产者在生产中有针对性的加强疫病防控,保证安全生产,同时也可以为行业管理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