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孔型蜂窝钢梁整体稳定性分析

来源 :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蜂窝钢粱由于腹板开孔,受到扩高比、开孔形状、开孔大小和孔间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它的应力分布较实腹式钢梁复杂。本文在实腹式钢梁整体稳定临界荷载理论计算和有限元验证的基础上,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圆孔型蜂窝钢梁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圆孔型蜂窝钢梁基于当量实腹式梁的整体稳定验算公式,为相关设计和编制规范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石化企业火灾频发,为避免火灾后钢框架管廊引发更为严重的次生灾害,研究管廊钢框架结构的抗火极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华锦乙烯改扩建项目钢框架管廊为例,通过FDS模拟和经验公式法比较后得到合理的温度场后,采用以整体结构为设计计算模型的塑性极限上限分析法,分析得到更为合理的涂刷防火涂料涂刷的钢框架保护范围。本文采用的方法在满足火灾安全评估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为石化企业钢框架提供经济有效的抗火设计依据。
本文在简要介绍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并探讨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缓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与土地紧缺矛盾而大量兴建的高层建筑,存在着建筑耗能大及地震灾变后果严重等突出问题。冷弯钢管混凝土异形柱具有承载能力高、耗材少及得房率高的优势,结合隅撑支撑框架体系及双侧板节点将其应用于高层结构中具有巨大的减量化潜力;面对随机性的地震动,科学设置双重可控防线是积极的应对策略,建立的串并联能量模型厘清了双重抗震结构体系与双重抗震防线的概念区别,为构建双重抗震防线提供了依据。
在布置组合梁横向加劲肋时,《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采用的是对间距多次试算调整直至符合腹板局部稳定要求的方法,该方法往往难以一次完成合理布置,计算工作量偏大,设计难以取得最佳经济结果。通过线性拟合的方法,将屈曲系数ks关于α/h0的函数表达式分段线性化,实现临界剪应力表达式的简化,得到确定无局部压应力梁横向加劲肋间距的公式,可显著提高设计效率和经济性。
用解析法研究了横向载荷和初始挠度对梁柱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预拱度可以有效抵制横向载荷对结构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解算横向载荷与初始挠度对梁柱稳定性的影响系数——综合因子n取值范围的计算,解决了强度稳定综合理论方法预测结构稳定性的部分难题。
简要介绍了欧洲钢结构设计规范Eurocode 3 Part-1-9疲劳可靠性设计方法,重点对疲劳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疲劳强度曲线的制定、分项系数的确定方法以及疲劳可靠性设计表达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述评。借鉴欧洲钢结构规范的疲劳设计方法,对我国钢结构规范有关疲劳强度设计向可靠性设计方向发展和未来修订提出了几点建议。
采用开口薄壁构件理论,推导了上翼缘侧移受约束的简支檩条在风吸力作用下发生弯扭屈曲的总势能,应用能量法得到了无支撑冷弯C形和Z形檩条的临界弯矩表达式,与采用ANSYS板壳单元建模的结果进行对比,对线性分析得到的上翼缘水平反力系数进行修正,提出了与ANSYS分析结果符合很好计算公式。
本文比对了国内外多部规范,意图寻找出各国规范对塑性设计翼缘宽厚比限值的设计区别,并总结实际应用计算中,可能与理论值计算之间的偏差。本文主要通过调研规范和理论设计方法,经过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结合60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了一些重要的参数,将结果列于表中分析。最后,发现各国规范虽然设计表达式相近,但是对于高强度钢材而言,这一设计公式的应用,相对于理论解是偏于不保守的,因此需
本文介绍了常温下钢构件局部稳定性能的研究现状以及不同国家的规范中考虑钢构件局部稳定的设计方法,综述了国内外高温下钢构件局部稳定性能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钢材高温下的力学性能,包括屈服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应力应变关系对四边简支均匀受压板件局部稳定性能的影响,给出了不同温度时箱型截面壁板宽厚比限值的简化计算方法,对钢构件高温下的局部稳定性能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文采用二次拟合,在工程中工字形组合钢梁确定横向加劲肋布置后,依据局部稳定计算公式, 分析得出需布置纵向加劲肋的区格数目,确定组合梁纵向加劲肋非全梁设置时的布置长度。算例验证表明,可以达到减少计算工作量,节约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