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气化”概念范畴研究

来源 :第十七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哲学201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aob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气化”的概念深刻理解,是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的基本前提。《黄帝内经》气化概念所反映的认知方式与特色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论建构与演化发展。因此,在开展中医理论体系研究之前,应当深入解析《黄帝内经》气化概念的内容范畴。《黄帝内经》“气化”的概念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即自然层面上,是指无形之气的生化作用;自然与人关系层面,是指自然之气对人的影响及其基本原理;人体内部层面,主要是指饮食化生气血津液等基本生命物质。基于“气化”的概念,气化概念的内在层级可以解析分为三个层面:①自然气化过程;②自然与人的气化联系过程;③人体内部的气化过程。气化是一种过程与现象,其基本特点表现为生化不息的永恒性,弥纶天地的普遍性觉可感的表象性,时间指向的方向性,流行演化的变动性,时位相合的秩序性。通过对《黄帝内经》气化概念范畴的研究,可以全面、系统深入地对“气化”的概念进行理论解析,进而把握其概念范畴内在不同层级的语义结构,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展示概念的丰富涵义,有助于对概念术语的诊释和实践应用。
其他文献
大叶性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以大叶性分布为特征的肺部炎症.其为儿童常见疾病,起病急,进展快,病程长,易并发多脏器损害,形成肺不张,严重时需行肺叶切除术.临床现行的治疗方法因抗生素在肺组织及气道分泌物中难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兼之支气管引流不畅,分泌物及致病菌不易清除,以致感染难以控制,病情迁延难愈.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是以纤支镜嵌入到肺段或亚段支气管水平,反复以无菌生理盐水灌洗、回收的一项技术.近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脓毒性休克的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气分析、真菌葡聚糖(G试验)、体液或血液病原学等检查,均知情同意.其中男性患儿58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在35d-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4)岁.儿童脓毒性休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危险因索包括较长的药物复苏时间、动脉血气酸碱度<7.35
目的:探讨新生儿鱼鳞病的临床特点,引起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1例新生儿鱼鳞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对1例确诊为新生儿鱼鳞病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病情好转.结论:本病较为少见,新生儿鱼鳞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特征性改变,根据症状达到早期诊断与对症治疗.新生儿鱼鳞病组织学上表现为表皮增生和角化过度,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部分患儿反复硬化和脱落后不再角化,可痊愈,部分
目的:探讨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振幅整脑电图的监测及与神经行为评分的关系.方法:将72例窒息新生儿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NICU收住院的患儿,根据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标准,分为轻度窒息42例,重度窒息30例,分别在生后6h内对患儿进行aEEG描记及生后第二天进行NBNA评分,分析aEEG的变化及与NBNA评分的关系.结果:(1)两组在生后6小时内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后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治疗难治性小儿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检测.为临床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提高参考.材料与方法: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0年至2014年我院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且经过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患儿作为治疗对象.我院门诊及病房病例共27例.年龄2岁2月至13岁,平均年龄5岁3月.其中男15例,女12例.9例未查到明显诱因,无明显不适,18例有较明确心肌炎病史.所有病例均经过动态
会议
文章指出当前中医学传承和前行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要破除“唯物质”概念,回归中医学的本体,即气化学说和人身气化理论。而气”是用以说明“象”的,“象”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所以,中医气化学说与生命之“象”紧密相关,是关于人的生命的自然整体的理论,属于生命的自然整体范畴。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相关联,所以从有形之物的某些变化可佐证“气”的存在,而这些现象恰恰是物质科学所不能解却为人之“心”所能知的。有名而无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整合在既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之内,而不能轻易放弃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应当在总体上整合文化精神架构,实现中医药共同体的互通与共识。中医药不管如何变化,不管是涉及政治、经济利益、地区差异、流派等,都不应该衍生成为文化价值观的对立。指出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相当丰富。探讨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凝聚共识、回应社会质疑、树立中医药正面清晰的社会印象的作用;有整合中医药各方面力量,调控
中医文化是把中医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是通过对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和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分析中医学体系、范式和特色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研究中医跨文化传播,其实质是站在中医角度,回答在全球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跨文化背景下,如何应对与西医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与文化对话相对应的是文化合作,文化合作针对的是不同文化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采取的协调、联合等政策调整行为,通常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
狭义的中医文化指与中医学学科有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广义的中医文化泛指包括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当前社会上针对人们养生保健的需求。一些伪中医、假中医打着“中医文化”的旗号到处行骗。而与此同时,“中医领域专业人士、真正的权威大家们却在关键时刻“集体失语”,极少参与中医文化的传播推
中医学是站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文化历史的起点上形成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它所走的道路不同,尊奉的哲学思想不同,践行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西医学是站在近代工业革命的起点上形成的“对症治疗”理论体系,遵循的道路不同,践行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就势必造成了在医学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差异,不应当想方设法弥合这种医学的分野,而应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然而,相互尊重是建筑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