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疗效优势的分析与评价

来源 :2018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专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45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前病变(PLGC)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以及异型增生(Dys)等病理状态,尽管理论上认为,迄今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但众多报道表明,中医药对PLGC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辨病用药的选择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增效作用,规范化的临床研究设计所获得了疗效数据,左证了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客观疗效。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阐述龙柴方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推广应用,本文试将龙柴方对乙肝肝纤维化疗效作用的理论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证实龙柴方对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作用与其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有关,从龙柴方组方药物的传统功效来看,其所具有的调肝运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癖功效正合乙肝肝纤维化的病机及演变,现代药理研究更加佐证了龙柴方具有保护肝细胞和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对龙柴方疗效作用的理论机制探讨,有助于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的哮证,病因围绕伏痰、外邪侵袭和饮食偏嗜等,病机侧重痰饮伏肺和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哮证发作时,其中寒哮居多.针对寒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治法主要从伏痰、肺肾和脾肾进行论治.寒哮之人多为脾肾阳气不足,若得以阳气的温煦与推动,则肺脾肾三脏亦可相互为用,使寒痰得以温化与散布,肺脏复苏,宣降平衡,哮喘遂愈.治疗寒哮扶阳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推重郑钦安之说:"邪入多从阴化,阴盛则阳
临床实践中发现通过辨证论治应用中药复方可以改善奥沙利铂的外周神经毒性.但由于奥沙利铂外周神经毒性机制的复杂性、中药复方的成份多样性、辨证论治的主观性,导致中药复方在治疗奥沙利铂外周神经毒性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靶点研究中一直未能获得突破.通过系统生物学对“证-方-效”研究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完整、系统、深刻的理解和揭示中医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的创制。将系
根据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的理论,本文以“卫生中职女生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为据,从在校中职女生原发性痛经的易感体质中,来探讨痛经体质调护策略及措施,并以此对体质调护进行干预,达到减少痛经发生、减轻疼痛程度之目的,从而提高痛经患者学习生活质量。
体质学说既重视先天遗传基础,又重视后天环境的影响,“体质可调论”与不改变基因序列但是能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理论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体质-调控基因-疾病理论的研究模式可以将中医体质学与现代表观遗传学相结合。它不仅将中医整体观的宏观优势与西医还原论的微观分析结合起来,而且探讨体质的微观生物学机制,有助于建立体质分类的微观量化标准,推动中医体质学的发展。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医疗健康数据有了一定的积累。复杂多样的数据来源带来了医疗数据的爆炸性增长,然而这些数据在依附平台、存储结构和语义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给医疗健康的信息资源分享带来了一定困难。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特定数据集上,形成了“信息孤岛”,使得医疗信息资源不能够充分的被利用。研究医疗健康数据的集成方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有效知识,并合理高效地对其进行管理、共享及应用,对当今的医疗行业有着重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属中医"胃痞"、"胃痛"、"嘈杂"等病证范畴.不少研究表明,胃阴不足是PLGC发病过程中的主要病机变化之一,养阴益胃是治疗PLGC的常法,并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PLGC的发展,但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故本文仅从理论角度仅就养阴益胃对PLGC发挥疗效
为减少使用止吐药物所致的副作用,节省医疗费用,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与穴位揿针治疗两种治疗方法,旨在探讨两种方法对减轻肺癌患者含顺铂方案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疗效,探索更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肺胀"、"喘证"等疾病范畴,主要是本虚标实引发,患者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痰、热、淤相互错杂,发作期主要以标实为主,因此中医提倡采取清热化瘀涤痰为主要治疗原则.为了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我院开展了自拟方涤浊化痰汤治疗AECOPD的研究,同时考察涤浊化痰汤对患者肺脏功能和体内炎症因子影响.本研究显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大鼠慢性抑郁模型来考察鼠尾草酸对大鼠行为学表现的影响,同时采用Elisa方法考察鼠尾草酸对与抑郁密切相关脑区的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的影响,初步探究鼠尾草酸抗抑郁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