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列岛铜藻增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来源 :2009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藻俗称“丁香屋”,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大型褐藻。本项研究的目的是以南鹿列岛地产铜藻为材料,研究增殖技术,包括目标海域选择,适时移植种藻和喷洒幼抱子体水,幼抱子体附着生长等基本过程,为规模化增殖,铜藻海藻场建设及海藻物种重建积累第一手资料。
其他文献
中华鳖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食补具益气补虚、滋阴凉血之功效,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珍肴和滋补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国内外除对中华鳖形态结构、生态生理、组织病理、抗生素体内残留、养殖模式与技术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就常见消毒药物毒性影响有零星报道外,迄今尚未见有关重金属离子对其存活影响的研究报道。鉴于此,作者于2009年7-8月在浙江省余姚市马诸镇余姚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科研基地内开展
中华鳖俗称鳖、甲鱼、团鱼等,隶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目前,国内外除对中华鳖形态结构、生态生理、组织病理、抗生素体内残留、养殖模式与技术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就常见消毒药物毒性影响有零星报道外,迄今尚未见有关农药对其存活影响的报道。为此,作者于2009年7-8月在浙江省余姚市马诸镇余姚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科研基地内开展了乐果、三哇磷、氟虫睛等3种常见农药对中华鳖稚鳖急性致毒效应的实验研究
生物絮团是以细菌、微藻、真菌等微生物和原生动物为主要组成生物以及它们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所组成的集合体,也是海洋微生物的主要生活、存在形式。生物絮团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生物絮团作为海洋微生物的集合体,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生态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其进行了阐述,综其所述,主要体现在生物絮团在养殖系统水处理、育苗生产、养成过程中的应
由于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近20年来,水产养殖品种的病害频繁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已成为21世纪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针对各种养殖生物的病害,应用微生态制剂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已很普遍。到目前为止,主要应用的有:乳酸菌、芽泡杆菌、酵母菌和光合细菌等。自从蛭弧菌被发现和阐明具有裂解革兰氏阴性菌以及对动物细胞不具侵染性以来,国外已于2004年完成了的全基
点篮子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刺尾鱼亚目,篮子鱼科,篮子鱼属,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印度-西太平洋及我国南海海域,是一种杂食、广盐、暖水性鱼类,从珊瑚礁到河口水域均有分布.盐度是鱼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性因子之一,水产动物的生长、存活率与水体盐度密切相关。目前,对点篮子鱼营养需求研究很不充分,配合饲料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分析了不同盐度和饵料对点篮子幼鱼生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盐度20更
2008年3月24日在大丰港区附近海域进行了海洋生态监测调查,包括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的调查。本调查共设置海洋生物调查站位10个,潮间带生物调查断面2条,底栖生物站位10个。调查区共检测出浮游植物50种,其中以硅藻种类与数量最多;调查海域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优势种类不多,优势度不高,且都是一些小型种类,有的是污染指
随着水产动物高密度精养体系的出现,养殖密度过大,投饵过多使得养殖水体中代谢产物、有机物含量剧增,导致养殖水体含氮污染物的浓度严重超标,已成为水产养殖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养殖废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最主要特点,通过高效的水处理单元保持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是维持生产正常进行的核心技术,其中生物滤池通过反应器内微生物群体的生物氧化作用和生物絮凝作用、填料的吸附截留过滤作用以及微生物生
凡纳滨对虾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因其具有生长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现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但随着其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和产量的不断提高,养殖环境富营养化及虾病爆发问题日益严重。虾池中氮磷营养盐的营养水平是对虾养殖过程中环境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的主要控制因子,构成了养殖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的重要环节。而深入研究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半封闭水体中氮磷
本研究以连云港海州湾碱厂海域软体生物、甲壳类生物、腔肠生物和鱼类为实验材料,分析测定了海洋生物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并讨论了生物体从水体不同相中吸收重金属的状况。旨在通过沿岸养殖区生物体中重金属的富集情况来评价海洋重金属的污染,为进一步揭示生物对环境中金属的适应策略及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提供基础数据。
脊尾白虾又名小白虾,系热温带海区底栖虾类,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迄今,脊尾白虾行为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还尚未见报道。因此,笔者于2009年5月-6月在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繁育基地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进行了脊尾白虾的行为习性观察研究。在本实验多组观察中发现,脊尾白虾在蜕皮前的3-5d就出现了蜕皮行为特征。脊尾白虾的养殖主要以粗饲料为主,其饵料密度较低,造成一定程度的饥饿而引发相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