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塬麦田长期保护性轮耕效应定位试验与定量模拟

来源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ej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干旱少雨和土壤瘠薄是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以秸秆覆盖免耕和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能增加地表覆盖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自然降水多蓄少耗,减轻水蚀和风蚀,有利于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和增产节本。但长期连续实施单一秸秆覆盖免耕或深松,易导致土壤结构紧实、表层养分富集等弊端凸显。在不同年份将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轮换组成不同土壤轮耕模式,有利于克服和避免单一耕作措施的弊端。通过渭北旱塬麦田长期保护性轮耕定位试验和定量模拟研究,评价麦田不同保护性轮耕模式的蓄水保墒、土壤培肥和作物增产效应,强化农田耕地质量提升能力,有利于实现“藏粮于土”战略,促进渭北旱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方法]2007-2015 年在陕西合阳实施麦田夏闲期保护性轮耕定位试验,设置免耕/深松轮耕(NT/ST)、深松/翻耕轮耕(ST/CT)、翻耕/免耕轮耕(CT/NT)等轮耕模式处理,以连续免耕(NT/NT)、连续深松(ST/ST)和连续翻耕(CT/CT)等3种连耕模式为对照,研究麦田不同轮耕模式的蓄水保墒、土壤培肥和作物增产效果。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针对实际生产中沼液需要长时间贮存的问题,为实现沼液养分有效利用与管理,[方法]根据沼液发酵工程实际生产状况,采用CSTR 反应器,设置2d、4d、6d、8d、10d 等5个不同的SRT(固体滞留期)并分别在该时间点进料出料,模拟不同沼液状况进行发酵,研究出料沼液在贮存过程中COD、pH、TN、TP、TK 等养分和理化特性变化.[结果]结果表明:(1)贮存30d后,5 种沼液中TN 和T
[研究目的]研发基于作物复合系统的农田循环生产模式以实现干旱区农业可持续性。[方法]以河西绿洲规模化种植的小麦间作玉米为平台,通过集成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重点研究该复合系统的土壤碳排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农田复合循环生产系统能有效降低土壤CO2 排放,特别是免耕秸秆覆盖农田复合循环系统,其土壤CO2 排放量比单作玉米降低了12%,比传统复合系统降低了13%,排放效率比单作玉米提高了39%,比传统
[研究目的]秸秆还田是构建合理耕层结构和培育地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东北地区解决耕层恶化问题和提高春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2014-2015 年在辽宁省铁岭设置了秸秆0 kghm-2+纯N 0 kg hm-2(S0F0),秸秆9000 kg hm-2+纯N 0 kg hm-2(SN0),秸秆9000 kg hm-2+纯N 112.5kg hm-2(SN1),秸秆0 kg hm-2+纯N 2
掌握小麦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北京市小麦生产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统计和遥感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从北京市、区县和乡镇三个尺度,对近五年小麦面积分布进行了评价.结果 表明:(1)北京市小麦面积从2009 年的61971.02 公顷减少到2014 年的26814.87 公顷,减少了56.73%;小麦成片种植的地块数量从11243 块降低到4914 块,减少了56.29%;地块平
[研究目的]探讨花生与甘蔗间作减缓甘蔗铝胁迫的可行性,并从微生物多样性与铝胁迫关系角度阐释该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采大田栽培方法,传统微生物计数和原子吸收光谱仪法研究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铝元素含量.[结果]在花生花期,甘蔗/花生间作处理作物根际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甘蔗单作分别提高了66.24%、186.34%和15.09%,比花生单作分别提高了28.81%、24.23%和90.63
[研究目的]水蜜桃是太湖流域特色农业产业,现已形成以阳山水蜜桃为龙头的产业经济带.然而,现有研究对该流域集约桃园养分周年投入特征及桃园土壤养分去向等环境效应鲜有系统研究.[方法]本研究以12 年生晚熟小湖景桃树为供试材料,通过2012~2014 连续两年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太湖流域典型水蜜桃园氮磷养分周年投入特征及其对磷素径流损失和桃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水蜜桃园施肥量
[研究目的]4 年培肥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田土壤碳氮含量、小麦产量及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单施纯氮(270kg·hm-2)对照(CK),秸秆直接还田(J)、秸秆+猪粪还田(JF)和秸秆+沼液还田(JZ)四种处理进行探究的.[结果]结果表明,在播前、成熟期表层土中,JF、J 和JZ 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5);JF 处理的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
[研究目的]花生谷子间作是东北半干旱地区应对区域种植结构调整和农田风蚀问题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是影响该种植模式在区域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方法]本项研究以花生和谷子单作为对照,研究了花生谷子2 垄∶2 垄间作(2P2M)和4 垄∶2 垄间作(4P2M)两种种植方式中作物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三年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间作方式土地当量比(LER)变化范围为1.15-1.
[研究目的]通过豆科绿肥和草腐菌在有机幼龄茶园套种,解决南方山地幼龄茶园水土流失和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方法]在无套种、套种圆叶决明、羽叶决明、球盖菇的第三年,用5 点采样法取0~20cm 茶园土壤进行主要肥力因子测定;[结果]pH:套种球盖菇D 最高达6.2,高于CK5.2;套种绿肥均为4.7;有机质:D(3.68)>绿肥>CK(1.87);全氮:D(0.206)>绿肥>CK(0.101);全磷:
[研究目的]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温光水资源丰富,历来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稻米、棉花和油菜生产基地,棉花面积300 万亩左右.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冲击、不能机械化制约、旱涝灾害影响、品质瓶颈制约,洞庭湖平原棉花单产不稳,效益下降,面积快速萎缩,原来的棉花——油菜复种制面临着油菜收获后接茬什么作物的难题,为此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棉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湘政办发〔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