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和它的二倍体亲本基因表达的差异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2203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早期世代(F1-F4)以及它们的二倍体亲本白菜型油菜和甘蓝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进行了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使用Illumina技术总共获得42,000,000标签,大约25959个基因的表达,白菜型油菜基因组中可注释63%的标签.超过56%的基因被翻译,表明在多倍化过程中RNA介导的基因调控的重要性.白菜型油菜、甘蓝、F1-F4代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和自然生长的甘蓝型油菜的序列标签与白菜型油菜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分别为19023、18547、24383、20659、18881、20692和19955个注释基因.将在文库中明确比对到的基因进行功能分类.数以千计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被鉴定,并且在F1-F4代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差异最多的20种表达基因表达的蛋白主要包括DNA转录因子,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环氧双加氧酶和富含甘氨酸蛋白.KEGG分析DEGs结果表明大约涉及120个生物通路.
其他文献
目前芸薹属作物中已经检测出大量的QTL位点,但是主要性状的QTL的精细定位进展缓慢,而功能型标记的开发或许能够突破这个瓶颈.我们利用芸薹属物种公共数据库中转录子组装序列(Plant Genome Database-assembled unique transcripts,PUTs)设计了7836对SSR引物,并通过Blast2GO软件对这些包含SSR的PUT序列进行了功能注释.研究发现这些含有SS
白菜和甘蓝亲缘关系非常近.本文通过对芸薹属二倍体种白菜型油菜(AA)和甘蓝(CC)幼苗期蛋白质组学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具有28.2%共同蛋白质成分,同时基因组A和C的特征蛋白分别占32.0%和39.8%.基于两个物种的特征(差异)蛋白,开发出用于区分A和C基因组的基于PCR的分子标记.
通过对甘蓝型油菜和白芥属间原生质融合后代的不断回交,获得了大量不同表型的株系,例如长角果、角果密度高、以及类似于白芥种子的黄籽性状。对24个BCF4株系进行核盘菌菌丝接种以确定它们对菌核病的抗性,发现有4个株系的菌核病抗性要优于中双9号。成熟种子解剖学比较分析表明种皮色素主要分布在栅栏层,而白芥的栅栏层要明显薄于甘蓝型油菜。白芥种子子叶细胞蛋白体的面积指数最高,甘蓝型油菜的最低,杂交后代介于这两者
基于DNA的分子标记在基因定位、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资源评价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想的分子标记应该具有丰富的多态性、稳定性、易于扩增以及高效性等特点,然而利用传统的分子标记很难同时满足这些条件.MicroRNA是一类已经在很多物种中发现的内源性非编码RNA.这些MicroRNA以及MicroRNA前体的高保守性特点给开发新的分子标记提供了可能.我们从甘蓝MicroRNA数据库里
高等植物多倍化是植物进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常常会诱导胁迫和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选用异源四倍体模式植物甘蓝型油菜进行植物异源多倍化过程中蛋白组的变化研究。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F1-F4)叶片的蛋白质组进行大范围分析,并且与它的二倍体纯合亲本白菜型油菜和甘蓝进行比较。发现所有差异表达蛋白的丰度在F1和亲本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并不介于两亲本之间,表明了人工合成种重塑表达的非加和
oguC油菜(Ogura-cms胞质杂种)线粒体全基因组是长258 473bp,含有33个蛋白编码基因,3个rRNA基因和23个tRNA基因.线粒体类型的基因组含有两个atp9基因拷贝并且缺失cox2-2基因拷贝.相对于nap CMS线粒体基因组,胞质杂种线粒体基因组具有40个点突变散布于23个蛋白编码序列中.atp6基因具有异常的启动子序列,而tatC基因具有异常的终止序列.占基因组80.11%
会议
使用PCR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确定甘蓝型油菜和白芥体细胞融合后代是否发生了基因渗入.使用微卫星核心序列33.6作为引物,在黄籽后代中扩增出了一条288bp的白芥特异性条带.使用白芥基因组DNA作为探针与黄籽后代杂交没有发现杂交信号.另外,根据模式植物拟南芥类黄酮合成基因设计简并引物检测黄籽后代相关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拟南芥、白芥和甘蓝型油菜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并且由于基因组进化的
原生质体融合为打破不同物种之间杂交障碍提供了可能,并且使核基因和胞质基因在不同物种间转移,极大地丰富了栽培品种的基因库。同时,相比于传统的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可以更高效的产生新的种质,促进栽培作物的改良。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在使用原生质体融合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进行改良育种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讨论了我国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小麦、油菜、柑橘和棉花中已经取得的应用和潜在的用途。具有良好抗盐、抗干
输入蛋白α(importin α,IMPα)在动物配子发育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单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MDGMS)油菜分离群体为材料,在MDGMS不育及等位可育系中克隆了油菜核输入蛋白α基因.不育和可育系genomic DNA序列之间多个位点存在突变差异,而cDNA序列之间只有2个位点存在突变差异.油菜输入蛋白α基因(BIMP a)包含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输入蛋白α在突变不育系有1
油菜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常年受到干旱的影响,严重制约其发展.本研究在前期油菜抗旱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筛选出的耐旱和旱敏感品种(系)为材料,运用高通量的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干旱诱导和非诱导胁迫处理的转录组进行深度测序,使用短序列组装软件SOAPdenovo对4个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从头组装(De novo),建立油菜抗旱转录组数据库,并与蛋白数据库nr、Swi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