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苏南地区持续高温过程的太平洋海温因子影响研究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epnui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我国苏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高温过程,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根据苏南地区各气象台历史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空间分辨率2.5°×2.5°)、太平洋海温资料等分析了2013年苏南地区极端高温过程形成的原因,寻找造成苏南地区本次持续高温过程的前期太平洋海温因子,并尝试利用这一海温因子为苏南地区今后高温预报提供一定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同年6月份、同年1月份、上年9月份的太平洋SST的正负异常对苏南地区7月份高温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尝试利用这三个指标为苏南地区今后夏季高温的中长期预报提供一定的指示意义:单一的ENSO现象不能很好地解释苏南地区夏季高温的原因.
其他文献
  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亚洲季风区存在北传现象[1,2]。对北传BSISO机制的理解,除大气内部动力学之外
  利用1981-2010年的NCEP/NCAR每6小时一次的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特征、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方
会议
  利用NCEP/NCAR 200 hPa月平均高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61-2013年7月南亚高压主中心的个数和经纬度位置情况,并对南亚高压进行分型,讨论了不同型态南亚高压与北半球
会议
由于丙二醇低毒且易于生物降解,丙二醇型防冻冷却液逐渐替代具有一定毒性的乙二醇型防冻冷却液。降低对金属的腐蚀性是丙二醇冷却液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其核心技术在于防腐添加剂
  本文利用江苏省月降水量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结合近40a江苏省降水异常机理分析基础上,对2010/2011年江苏秋-冬-春连旱与近40a的3次连旱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
会议
  本文利用站点降水资料和大气再分析资料,针对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夏季的持续性强降水(PHR)事件,分析了持续性强降水期间东亚大气环流的10-30天低频信号的来源和传播特征,
  梅雨期间江淮地区降水强度和雨带位置与东亚上空两支急流的不同强度配置密切相关。从单支急流角度来看,随着副热带急流或温带急流强度增强,江淮地区降水强度都增强,副热带急
会议
复合馒头发酵剂是指用于馒头发酵用的多菌混合发酵剂。课题组前期已从酸面团中分离筛选得到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和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paracasei),并将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of the tropical Indian-Pacific Ocean show a pronounced warming since the late 1970s.In this study, uncoupled atmospheric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