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来源 :2006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uan898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和生产现代化、规范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措施之一。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是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最薄弱环节,文章针对目前中药饮片无质量控制标准或质量控制标准低,质量标准不合理,不能反映饮片的药性与药效等问题。提出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为提升我国中药饮片的质量,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银屑病组织病理学的特征性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异常增殖,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乳头毛细血管迂曲扩张。研究表明,在一些生长因子的作用下,KC表现为异常增殖和分化,如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a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0,FGF10)对KC的异常增殖和分化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
隐翅虫皮炎是由接触隐翅虫体液而引起的急性皮炎,皮损主要表现为条状、线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及脓疱,有灼痛感,附近淋巴结常肿大,严重者可致发热、恶心、呕吐。本研究采用复方炉甘石洗剂外用治疗隐翅虫皮炎294例,疗效满意,本文对其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目的:探讨森田活动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以及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且长期住院(6个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系统的森田活动,并于研究开始前和研究开始后的第2、4、6、8、12、16周末评定BPRS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将第16周末两量表的总均分与研究开始前的总均分进行比较,得出结果。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6周末比较
目的: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CO2)南、北五味子木脂素的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五味子总木脂素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三因素的影响,确定超临界CO2萃取五味子木脂素的最佳条件。采用薄层扫描色谱法测定提取物中4种主要木脂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将超临界CO2萃取法与传统的乙醇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超临界CO2流
从加工方法、临床应用、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生产等角度对六一散类方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通过复习文献发现,近代医家对六一散类方的临床应用,且以基本方六一散的化裁应用为主,所涉及病种均属湿热或暑湿作祟。对六一散药理作用的研究则局限于利尿作用,而未涉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与其治疗腹泻、肠炎等疾病相对应的药理研究及物质基础研究尚无。对六一散加工和质量控制方面分别引入了超细粉碎和HPLC技术。生产品种以六一散为
目的:归纳和介绍醋制药物的炮制机理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关于醋制药物的国内外文献。结果:醋制药物的机理是多方面的,如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矫臭矫味等。结论:我们必须要坚持深入发掘和提高,以传统炮制技术经验和中医用药特点为基础,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进行研究,阐明醋制药物原理以求进一步发展。
目的:建立复方祛斑酊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Waters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检测波长为246nm。结果:补骨脂素在1.95625~31.3μ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90%,RSD为2.30%;异补骨脂素浓度在1.4625~23.4μ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63%,RSD为1.76%。结论:
目的:研究HPLC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阿魏酸及甘草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C18柱,以乙腈-2%冰醋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二极管距阵检测,测定波长λ1=324nm,λ2=276nm。结果:绿原酸、阿魏酸、甘草苷分别在0.2084、~3.334μg、0.05035~0.8056μg、0.2315~3.704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
目的:评价磁性纳米微粒和砒霜纳米微球的细胞毒性和组织毒性实验。方法:①通过溶血试验、微核试验、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MTT实验等方法检测磁性纳米微粒的细胞毒性;②检测磁性纳米微粒和砒霜磁性纳米微球的小鼠LD50。结果:①溶血试验、微核实验、成纤维细胞L929和肝癌细胞SMMC7721培养形态学观察、MTT实验证明磁性纳米微粒无细胞毒性、砒霜磁性纳米微球依其As2O3含量不同对成纤维细胞和肝癌细胞生长
方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研究领域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制约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瓶颈。在对方剂复杂效应物质研究现状回顾的基础上,针对方剂研究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点,提出以系统论思想与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为支撑,试图为方剂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并以实例剖析方剂复杂效应物质-生物效应-配伍规律以及方-证-病相关性研究模式,为阐明方剂科学内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