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伴随模式分析华北地区PM2.5污染的控制因子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频繁发生的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成分的灰霾事件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准确认识影响华北地区PM2.5污染的来源和关键物理化学过程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我们应用大气化学模型GEOS-Chem(空间分辨率为0.25纬度×0.3125经度)以及其伴随模式构建了一个四维变分资料同化系统,并应用该系统分析华北地区PM2.5污染的控制因子.该系统能够同化地面PM2.5和二氧化硫(SO2)小时观测数据从而评估并改进模型中的PM2.5及其前体物的排放源.我们将该同化系统应用在2014 APEC会议期间,发现期间46%的PM2.5浓度的降低是由于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剩余的54%则是由于减排措施的效果.我们发现氨气排放对秋季华北地区PM2.5浓度有着重要的贡献.这是通过氨气将硫酸和硝酸转化成大气停留时间更长的二次无机盐,从而增大了区域污染输送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利用標準逐日手動採樣方法來評估逐時半自動監測系統,對細懸浮微粒(PM2.5)水溶性鹽類與酸鹼氣體之田野量測效能.前述手動方法(annular denuder system,ADS)是由乾式同心圓擴散管與濾紙匣所組成,而半自動監測系統(in-situ gas and aerosol composition,IGAC)係由濕式同心圓擴散管、微粒洗滌與衝擊採樣器和離子層析儀所組成.在台灣台中市
The Xian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 Guan-Zhong-GZ region) in westem China have been suffering severe air pollutions during wintertime in recent years.In-situ black carbon (BC) measurement comb
为研究矿冶城市黄石市大气PM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和来源,2012年3月31日到2013年2月24日期间,利用小流量便携式Mini Vol(Air Metrics Corporation)在湖北理工学院环境学院楼顶每隔6天采集1个PM2.5样品,共采集了56个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分析了样品中Na、Mg、 Al、Si、S、Cl、K、Ca、Ti、Cr、Mn、Fe、Cu、Zn、As、P
近年来,运用激光雷达对大气气溶胶进行遥感观测已经逐渐普及。激光雷达可以测量气溶胶的的诸多信息诸如浓度,类型,边界层以及和气候的相互作用[1]。传统的激光雷达观测局限于固定站点的长期监测,因而只能反映地区内某一个点的的气溶胶垂直分布。定点观测无法反映一个区域内气溶胶水平分布或者动态,也就无法为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我们运用迷你化的车载MiniMPL激光雷达进行移动观测来解决这个问题。车载MiniMPL
本文对西安市74户住宅(194个居室)和10个办公场所(25个房间)进行了甲醛、苯、甲苯、邻二甲苯等8种单体VOC及TVOCs浓度测定,发现西安市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整体超标严重.住宅和办公场所的甲醛超标率在80%-90%之间,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3.89和4.88;TVOCs超标率分别为77.9%和5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7.4和49.6.探讨温、湿度与甲醛和TVOCs浓度的关系发现,甲醛和
A total of 76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the source apportionment at a regional background site on Qimu Island (QM) adjoining the south Bohai, China during January3 to
为分析高湿地区大气气溶胶消光特征,利用重庆市缙云山背景点2012年12月到2013年11月的积分式浊度仪观测资料,研究空气中气溶胶散射系数(bsp)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利用修订后的IMPROVE算法分析了2013年1月该点PM2.5及其组分的消光特征.结果表明,该点bsp实测年均值为278.91±142.81Mm-1,季节性变化显著;四季逐时变化中,冬、秋两季上午10点后开始增大,冬季在上
会议
東亞地區環境空氣品質的惡化(如:中國大陸灰霾、亞洲沙塵暴和中南半島生質燃燒等),與工業排放、自然揚沙及農業火耕具有高度的相關.在特殊氣象條件下,從這些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可以吹向下風處的國家或地區,並導致空氣品質劣化.過去文獻指出,好發於春季的亞洲沙塵暴不僅侵襲中國北方、韓國、日本,甚至到達琉球、台灣和香港.而東北季風也會將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灰霾吹向華中和華南、台灣,甚至可能抵達東沙島.本研究旨在釐
The 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 (ERF), as newly defined 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s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IPCC AR5), of three anthropogenic aerosols (sulfate, black carbon, an
Aerosol samples of PM2.5 and PM10 were collected every six day from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2 in Huangshi, a typical industrial city in central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relationshi